“柳”“桃”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4 17:03
本文关键词:“柳”“桃”国俗语义对比研究
【摘要】:本文以汉民族文化背景下的植物类别词语“柳”“桃”的国俗语义为研究对象。“柳”“桃”二词虽概念意义不同,但由于同处汉民族文化背景下,二者的国俗语义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关联。本文旨在揭示二者国俗语义间存在的关联之处,并从文化观念的角度出发透视汉民族文化对“柳”“桃”国俗语义之间关联所产生的影响。 本文首先在国俗语义跨文化对比研究热的现状下,提出从同文化背景国俗语义对比的角度出发,研究“柳”“桃”二者的国俗语义。在明确国俗词语实则是多义词的性质后,进一步确立了“柳”“桃”国俗语义义项划分的原则,即稳定性原则、排同性原则和区分性原则。这三个原则为本文划分“柳”“桃”的国俗语义提供了可靠标准。而在以上三个原则的指导下,本文对“柳”“桃”的语料进行全面搜集与整理,最终划分出“柳”的十种国俗语义,而“桃”则拥有九种国俗语义。随后,又将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及转喻理论引入到“柳”“桃”国俗语义的分析中来,分别对二者国俗语义间的延伸过程作认知上的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二者国俗语义的延伸网络。在厘清“柳”“桃”各自所拥有的国俗语义及国俗语义间的延伸过程后,本文对“柳”“桃”二者的国俗语义进行综合对比,不仅从国俗语义具体内容上予以对比,还从二者国俗语义认知机制的角度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本文发现“柳”“桃”二者在国俗语义语义色彩、语义指称类别、始源域特性、目标域语义范畴、隐喻相似关系及转喻映现关系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相似性特征,这也是二者国俗语义间的关联之所在。文章最后对“柳”“桃”国俗语义共同折射出来的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古代以物比德的文化观念、古代鬼神崇拜的文化观念以及古代生殖崇拜的文化观念加以分析与阐释。
【关键词】:柳 桃 国俗语义 认知机制 对比 文化观念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引言9-17
- 0.1 选题理由9
- 0.2 语料来源9-10
- 0.3 研究现状10-15
- 0.4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5
- 0.5 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15-17
- 第一章 同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新视角及国俗语义义项确立原则17-26
- 1.1 同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新视角17-20
- 1.1.1 旧视角—跨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研究17-18
- 1.1.2 新视角—同文化背景下国俗词语对比研究18-20
- 1.2 国俗语义义项确立原则20-26
- 1.2.1 国俗词语与多义词之间的关系20-22
- 1.2.2 国俗词语义项确立原则22-26
- 第二章 “柳”的国俗语义26-47
- 2.1 “柳”的本义27-28
- 2.2 “柳”的国俗语义28-39
- 2.2.1 春天的代表28-29
- 2.2.2 青春易逝29-30
- 2.2.3 离别不舍30-32
- 2.2.4 怀乡思人32-33
- 2.2.5 感怀愁绪33-34
- 2.2.6 美丽女子34-35
- 2.2.7 青楼妓女35-36
- 2.2.8 卑劣品德:轻浮与依势36-37
- 2.2.9 人类生育37-38
- 2.2.10 鬼神信仰:悲悼与辟邪38-39
- 2.3 “柳”的国俗语义认知机制分析39-47
- 2.3.1 从“植物之柳”到“春天的代表”及“青春易逝”40-41
- 2.3.2 从“植物之柳”到“离别不舍”及“怀乡思人”41-42
- 2.3.3 从“植物之柳”到“感怀愁绪”42
- 2.3.4 从“植物之柳”到“美丽女子”42-43
- 2.3.5 从“植物之柳”到“青楼妓女”43
- 2.3.6 从“植物之柳”到“卑劣品德:轻浮与得势”43-44
- 2.3.7 从“植物之柳”到“人类生育”44
- 2.3.8 从“植物之柳”到“鬼神信仰:悲悼与辟邪”44-47
- 第三章 “桃”的国俗语义47-62
- 3.1 “桃”的本义47-48
- 3.2 “桃”的国俗语义48-57
- 3.2.1 春天的代表48-49
- 3.2.2 青春易逝49
- 3.2.3 美丽女子49-50
- 3.2.4 男女关系:爱情与淫事50-51
- 3.2.5 优秀品德51-52
- 3.2.6 卑劣品德:轻浮与依势52-53
- 3.2.7 理想社会53-54
- 3.2.8 人类生育54-55
- 3.2.9 鬼神信仰:仙寿与辟邪55-57
- 3.3 “桃”的国俗语义认知机制分析57-62
- 3.3.1 从“植物之桃”到“春天的代表”及“青春易逝”57
- 3.3.2 从“植物之桃”到“美丽女子”及“男女关系:爱情与淫事”57-58
- 3.3.3 从“植物之桃”到“优秀品德”58-59
- 3.3.4 从“植物之桃”到“卑劣品德:轻浮与依势”59
- 3.3.5 从“桃源”到“理想社会”59
- 3.3.6 从“植物之桃”到“人类生育”59-60
- 3.3.7 从“植物之桃”到“鬼神信仰:仙寿与辟邪”60-62
- 第四章 “柳”“桃”国俗语义对比及其共同折射出的文化观念62-75
- 4.1 “柳”“桃”国俗语义对比62-69
- 4.1.1 “柳”“桃”国俗语义具体内容对比62-64
- 4.1.2 “柳”“桃”国俗语义认知机制对比64-69
- 4.2 “柳”“桃”国俗语义共同折射出的文化观念69-75
- 4.2.1 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观念69-71
- 4.2.2 古代以物比德的文化观念71-72
- 4.2.3 古代鬼神崇拜的文化观念72-73
- 4.2.4 古代生殖崇拜的文化观念73-75
- 结语75-76
- 参考文献76-84
- 致谢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闪明琴;;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柳意象[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贾超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手段对多义现象的阐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12期
3 汪耀楠;;多义词义项的概括与区分[J];辞书研究;1982年02期
4 李惠;;唐诗柳意象文化意蕴审美演变原因探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5 王德春;;对苏联语言学十年情况的两点补充[J];语言学动态;1978年05期
6 郭康松;论中国古代的柳崇拜[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03期
7 陈锵明;奇花异葩也有情——对英语文化中特有花木词汇的国俗语义探讨[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成方志;苏玉鑫;;谈隐喻及其构建过程[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张平;王玉生;;词义变异的阶段性及其理据[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刘卫英,王立;柳意象的相思情爱内核及人格化历程[J];贵州社会科学;1996年06期
,本文编号:1032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3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