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反思之反思
本文关键词: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反思之反思
【摘要】:我国学界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既触及其哲学基础,质疑其对翻译学科疆界的消解,也从文化学派的一些重要观点入手予以反思,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仍然不够全面,缺乏系统性,"破"有余而"立"不足,而且部分论证不够严谨,因此对文化转向的反思,对文化学派理论的修正和完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
【关键词】: 翻译研究 “文化转向” 反思
【基金】:2009年教育部项目“巴金翻译行为之主体性研究”(项目编号:09YJA740107)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自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在1990年出版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转向”后(BassnettLefevere,1990:4),这一概念逐渐为翻译研究者所接受,并于世纪之交在我国翻译界流行起来。在此之前,以奈达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理论曾在我国广为传播,为沉寂多年的翻译界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曾文雄;;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2 郑冰寒;谭慧敏;;英译汉过程中翻译单位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2期
3 刘军平;;通过翻译而思:翻译研究的哲学途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4 吕俊;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孙会军,郑庆珠;译论研究中的文化转向[J];中国翻译;2000年05期
6 赵秀明;;我国西方译论研究的深化——评李文革《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研究》[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7 吕俊;侯向群;;范式转换抑或视角转变——与谢天振教授商榷[J];中国翻译;2010年01期
8 孙艺风;;翻译学的何去何从[J];中国翻译;2010年02期
9 周晓梅;吕俊;;我国的译学研究真的发生过文化转向吗?[J];中国外语;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鸿芹;;翻译原则、策略、方法与技巧的概念范畴及其关联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2 朱义华;;论民俗表演艺术样式的译介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徐建龙;翻译中的意义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唐小红;;对《翻译学归结论》的再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5 郑玲;从目的论看汉英翻译中的文化传输——兼评《京华烟云》中的翻译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凤群;认知语用学中的翻译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徐婧;;从关联理论看翻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张宜民;;语用视角下的征婚广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陈习芝;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读庞德的诗歌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崔长青;;翻译教材的描写性探因[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杨俊峰;潘智丹;;MTI教育:中国翻译学科发展的契机[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鲍德旺;杨士超;;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之解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5 李群;;从文学翻译的层次说解读《天演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五辑)[C];2010年
6 于应机;;词典翻译与文学翻译:本质与特点浅析[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廖七一;;翻译研究学科发展概况(2006)[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杰;郭九林;;从认知角度谈文化负载词在翻译中的功能对等[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陆刚;;等效理论张力下的翻译认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周黎;;析交际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喜荣;英汉叙述语篇参与者标识手段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芳;从翻译标准的变化看译者主体性的变化[D];河北大学;2009年
2 崔建明;从词汇与句法角度看法律英语翻译[D];河北大学;2009年
3 张琳琳;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政治语篇中英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平;论重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姗姗;形神兼备[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杨睿;会展口译评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宋宛蓉;关联理论框架下《红楼梦》隐喻翻译的效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李娟;杨必译《名利场》中“good”一词的具体化译法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张琦;从顺应论浅析专有名词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冰寒;;洞悉翻译过程的辅助工具—Translog程序介评[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4期
2 赵彦春;文化派的理论取向与实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孙会军 ,郑庆珠;翻译与文化“杂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
4 李德超;TAPs翻译研究的前景与局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5 吕俊;论翻译研究的本体回归——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吕俊;;范式批评与问题意识——对译学研究的两种路径的批评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7 谢天振;论译学观念现代化[J];中国翻译;2004年01期
8 王寅;;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2005年05期
9 谢天振;;翻译本体研究与翻译研究本体[J];中国翻译;2008年05期
10 王东风;论翻译过程中的文化介入[J];中国翻译;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俊;结构·解构·建构——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1年06期
2 曾文雄;;对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3 薛芳;;翻译文化研究的渊源及影响[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陈海兵;;安德烈·勒菲弗尔译学思想初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5 朱剑飞;;中医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2000至2009年10年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年10期
6 向洪全;;译学研究反思与本体回归——赵彦春《翻译学归结论》简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6年04期
7 杨莉;;浅析翻译文化学派“文化转向”之贡献与不足[J];科技创新导报;2008年03期
8 唐艳芳;;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J];外语研究;2009年02期
9 徐修鸿;;当代西方翻译规范研究:争议与反思[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司显柱;对我国传统译论的反思——关于翻译技巧研究的思考[J];中国翻译;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榕培;王晓娜;;“同义手段说”与跨文化交际——王希杰先生的“同义手段说”给翻译研究的启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2 黄忠廉;;翻译研究的“两个三角”——以翻译批评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孙宁宁;;翻译研究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智能与翻译研究室简介[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中文信息处理重大成果汇报展资料汇编[C];2006年
6 徐剑;;当代翻译研究的显性与隐性转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张映先;王平红;张小波;;优选论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跨学科移植[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李永红;;翻译研究的女性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蒙兴灿;;后解构主义时代的翻译研究:从双峰对峙走向融合共生[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珉;关于“政治”的一个理解[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黄希玲;对翻译研究对象及方法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3年
3 上外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研究所 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新走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4 贺爱军;翻译理论与实践[N];文艺报;2005年
5 许钧;译可译 非常译[N];文汇报;2006年
6 林逸;百名译者、研究者与出版者倡议提高翻译质量[N];中华读书报;2006年
7 王宁;翻译中的文化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学转向[N];中华读书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贾婧;语音翻译:在第一时间读懂你[N];科技日报;2007年
9 世文;坚持正确导向 促进翻译繁荣[N];文艺报;2007年
10 许钧邋朱玉彬;我国翻译史研究的新进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竹君);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贺显斌;论权力关系对翻译的操控[D];厦门大学;2004年
3 朱湘军;从客体到主体[D];复旦大学;2006年
4 范敏;篇章语言学视角下的译学词典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滕梅;1919年以来的中国翻译政策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6 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承丽;操纵与构建: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8 朱健平;翻译的跨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陈历明;翻译:作为复调的对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10 胡牧;译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广践;对J.House翻译质量评估模式的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汪蕾芳;认同与翻译[D];外交学院;2005年
3 费国萍;符号学在翻译领域的历史性扩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苏德华;从语篇视点来研究翻译[D];四川大学;2003年
5 郐毅;翻译中的性别:女性主义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童湘屏;新疆改革开放以来汉维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D];新疆大学;2005年
7 王培俭;从阐释学的角度论译者的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荣军;论译者的主体性[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齐宛基;论翻译对汉语文学语言中长句发展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马轶男;论译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操纵[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621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6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