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理论与构式广告的修辞认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构式语法理论与构式广告的修辞认知研究
【摘要】:极性构式是表达语言极向性的一些固定语言模式。广告语体中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极性构式来增强表达效果,语言凝练深刻,遵循了广告法则,广告效应明显。极性构式的运用开创了广告语体语言运用的新视角。本文试以广告语体的极性构式运用为着眼点,探讨极性构式运用的认知基础和修辞功能,实现认知语言学理论与修辞学的有机结合,为建构认知修辞学抛砖引玉。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关键词】: 广告 极性构式 认知 修辞 认知修辞学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构式调查与认知研究”(12YJC740084)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现代社会,广告铺天盖地,广告语言的使用日渐成为一门艺术,好的广告用语能让人耳目一新、过耳不忘,能得到最佳宣传效果。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广告语言是社会活动中最活跃、最为普遍、最具创新的一种语言表现手段,是试图通过语言使用来影响我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因此,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6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7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8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9 邓莉;隐喻对语义变化的阐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丽君;基于人体外部器官的英汉情感习语比较[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4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5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6 师璐;从认知角度看空间隐喻[D];河南大学;2002年
7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8 聂新艳;句法象似性及其在文学中的文体效果[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胡勇;从汉语被动结构的演变看汉语注重话题的语言类型特征[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10 胡大柳;《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分析及处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辉;关联理论的回顾与思考[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徐盛桓;成语的生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苗兴伟;关联理论与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1997年04期
4 蒋勇;虚拟思维在会话中的功能[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5 王寅;象似性:取得文体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谢应光;;构式语法与英语体义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张晓梅;滕延江;;语用预设在广告语篇中的文体效应[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08期
9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魏在江;预设研究的多维思考[J];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向志敏;;广告仿拟语的概念整合关联模式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2 范丽枝;;广告中的能指与所指[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3 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沈志和;;汉语仿拟成语的“突显-压制”阐释——一项基于封闭语料的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5 郭振邦;叶s,
本文编号:10652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65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