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巴蜀方言的审美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0 05:25

  本文关键词:巴蜀方言的审美特征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巴蜀方言 美学意义


【摘要】:方言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反映着一个地域的文化,而巴蜀方言,即四川方言,是早先西南地区的汉语官话,在四川,巴蜀方言是当地人日常生活的主流话语,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融合,现在巴蜀方言是一种以成都话为代表的,多样性、活跃性、发展性的地域方言,非常具有研究的价值。在详细了解了巴蜀方言的发展历史和巴蜀方言的词汇、语音、语义等的用法之后,不难发现其中有很多与美学观点相通的地方,这也更加证明了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巴蜀方言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巴蜀方言以及它的美学意义。第一个部分是巴蜀方言的概论,在这一部分中,详细的论述了巴蜀方言的发展历史、分类和现状,把巴蜀方言的发展变化脉络理了出来,这样对巴蜀方言的形成和变化发展就有了一个清晰的展示。而在分类中,举出了现在巴蜀方言主要分为哪几类的汉语方言,而通过分析巴蜀方言的现状,得出了巴蜀方言目前是一种单纯型、向心型、活跃型、稳定型的方言类型。 本文的第二个部分是通过巴蜀方言中的词汇,来论述巴蜀方言和它的美学意义。在这一部分中,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是巴蜀方言中词汇的民俗文化美,通过列举从民俗中产生的词汇和用法、意义,再用符号学的观点和审美意义来论述巴蜀方言的美学意义。二是巴蜀方言词汇中意境美,通过详细的举例和用法,再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立像以尽意、意境两个美学概念来论述这些词汇的美学意义。第三个方面是巴蜀方言词汇的结构美。一个结构要和谐,才能有美感,通过举例和分析这些结构,我们可以从梁启超的艺术美和审美想象来论述巴蜀方言的美学意义。 第三个部分是从巴蜀方言的音韵来论述其中的美学意义。在这一部分中,通过列举巴蜀方言的声调和巴蜀方言中的叠音、连音的用法及特殊的变调规律,不难发现,可以从乐记、气韵生动这些美学观点中找到相通的地方,找到其中的审美意义。 第四个部分论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对巴蜀方言产生的影响。这样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清楚巴蜀方言的发展历史,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文化。 巴蜀方言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特别是民俗学和历史、语言学。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中,很少有提及巴蜀方言的美学意义,因此通过论述巴蜀方言和其中的美学意义,有利于进一步揭示巴蜀方言中的文化内涵。本文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演绎归纳法等方法来构架论文,论述了巴蜀方言中的美学意义,而通过美学的观点来研究巴蜀方言也是一个新的思路,让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加地深入、多样。
【关键词】:巴蜀方言 美学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1 巴蜀方言概述11-15
  • 1.1 巴蜀方言的形成11-12
  • 1.1.1 古蜀国语言对巴蜀方言的影响11
  • 1.1.2 宋代方言的存留11-12
  • 1.1.3 元末明初的大移民12
  • 1.1.4 清朝前期的移民12
  • 1.2 巴蜀方言的分类12-13
  • 1.2.1 四川官话13
  • 1.2.2 客家话13
  • 1.2.3 湘方言13
  • 1.3 巴蜀方言的现状13-15
  • 2 巴蜀方言中的词汇美15-28
  • 2.1 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美15-18
  • 2.1.1 巴蜀方言中民俗文化的体现15-17
  • 2.1.2 方言词汇中的民俗文化美学意义17-18
  • 2.2 巴蜀方言词汇中的意境美18-23
  • 2.2.1 巴蜀方言词汇中意境的体现18-21
  • 2.2.2 巴蜀方言的意境美学意义21-23
  • 2.3 方言词汇中的结构美23-28
  • 2.3.1 方言词汇中结构的体现23-26
  • 2.3.2 方言词汇中结构的美学意义26-28
  • 3 巴蜀方言中的音韵美28-37
  • 3.1 方言词汇的声调28-31
  • 3.2 方言词汇的叠音31-35
  • 3.2.1 巴蜀方言中的叠音31-33
  • 3.2.2 方言中叠音的美学意义33-35
  • 3.3 巴蜀方言中的连音35-37
  • 3.3.1 方言中连音的体现35-36
  • 3.3.2 方言中连音的美学意义36-37
  • 4 文化经济的发展对巴蜀方言的影响37-42
  • 参考文献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德曼;成都方言名词的重叠式[J];方言;1987年02期

2 胡昭曦;西部大开发与巴蜀文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5期



本文编号:10654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654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e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