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藏手语时间隐喻和转喻的认知研究
【摘要】:隐喻和转喻是西藏手语时间概念化的两种基本认知方式。分析表明,西藏手语时空隐喻以"过去在上,未来在下"最多,"未来在左,过去在右"次之,缺少利用"前—后"空间图式隐喻时间的显性表达,这与藏族对纵向方位体验更为细致有关。三类转喻则是分别利用时间特征、人类活动以及计时仪器来指代时间。就认知理据性来看,西藏手语与汉语或藏语时空隐喻和转喻的共性大于差异,共性源于聋人和听者均借助身体与周围环境发生互动,因此具有体验的普遍性,差异性则来自西藏文化对隐喻和转喻使用的影响。
【作者单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西藏自治区聋人协会;
【关键词】: 西藏手语 隐喻 转喻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1122G0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214
【正文快照】: 一、引言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经验之中最基本的概念。时间常常被称作空间的“第四维度”,因此使用空间构筑时间概念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隐喻能力。LakoffJohnson[1]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因此隐喻的本质乃是用一种经验去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2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考察[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胡传成;;维语中的时间隐喻[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张燕;时间隐喻的类型学试析——以汉藏语系语言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5 孙雨圻;陈穗清;张积家;;听觉通道缺失和使用手语对聋生时间空间隐喻的影响[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0期
6 吴铃;李恒;;中国手语中的时间空间隐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宣恒大;;论汉语的具象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2 王琳;;方位词研究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3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4 刘晓梅;;成语中方位词的文化隐喻功能[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何亮;;从汉语史角度审视“来去”式时间表达的隐喻方式[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6 卢凤鹏;;《说文》部首语义结构特点及其认知特征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7 李青苗;;焦点的语义、认知、结构之特点琐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王明梅;;林肯“葛底斯堡演说”中的顺序象似性原则及其文体效果[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7期
9 颜力涛;姚海萍;谢晓明;谢静;;几类特殊位置上的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10 单宝顺;肖玲;;“下”的语法化历程[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肖模艳;;从认知角度看“高”词义变化——兼论隐喻构词[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詹碧文;现代汉语报纸新闻语言证据范畴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金宝荣;汉语指示语及其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温莉;汉英表量方式及表量词的对比[D];南昌大学;2010年
3 胡砚文;汉英句子结构对比:“话题说明”与“主谓宾”[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4 张玉兰;古代汉语动词的概念结构及其句法后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秀珍;俄汉语时间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黄燕旋;方位对举四字框式结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8 邓欢;“大”及“大”族副词的意义及其演变[D];暨南大学;2011年
9 何世和;《水经注》方位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龚玉婷;复合名、动、形的功能转指及转喻的单向性优势[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1990年04期
2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3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4 林书武;《隐喻与象似性》简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3期
5 王勤学;《心中之身:意义、想象和理解的物质基础》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6 袁毓林;认知科学背景上的语言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2期
7 胡壮麟;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ón的研究现状[J];国外语言学;1996年04期
8 张伯江;认识观的语法表现[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9 严辰松;语言临摹性概说[J];国外语言学;1997年03期
10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许晓迪;现代汉语社会地位的空间隐喻实验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朱炜,徐晓梅;通感现象的认知性透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杨海明;“中产阶级”隐喻和转喻的投射[J];修辞学习;2005年05期
4 李慧锋;;“红”的认知阐释(英文)[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5 谭慧;;汉语语法化及其原因的探讨[J];南方论刊;2007年05期
6 杨喜存;;汉英“喜悦”情感概念转喻认知模式对比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01期
7 蒋晓杰;黑嘉鑫;;成语的意义构建及形式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5期
8 闵娜;;汉语“足”词群的隐喻认知分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洪珊瑚;;论转喻与隐喻的互动关系[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7年12期
10 任婷;杨艳慧;;从认知视角浅析转喻和隐喻的功能差异[J];华章;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7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8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10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慧芳;多义性在原型范畴理论上的认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姜冬梅;汉英拟声词语义转移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佳娜;词类再范畴化的认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晓慧;隐喻、转喻及其相互作用:从理论到实践[D];苏州大学;2008年
6 回嘉莹;日汉惯用语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张永;关于身体词汇“眼”的惯用语的中日对比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朱淑华;今文《尚书》词义引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9 张丽萍;《说文通训定声》“口”部引申义系统语义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房培;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915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0915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