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缝纫”语义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19:10
本文关键词:汉语“缝纫”语义场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运用现代语义场理论,并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共时与历时研究且兼顾传统训诂学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汉语“缝纫”语义场中的成员进行描写、对比、分析,探讨汉语“缝纫”语义场由先秦至明清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全文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四个历史时期,选取每一时期的代表性文献,对这些文献中表“缝纫”义的单音词进行调查与统计,考察不同时期“缝纫”语义场的成员构成,对其进行共时描写,,继而考察这些词语在历史上的更替变化,将不同时期“缝纫”语义场作历时比较,借此探求“缝纫”语义场的发展演变规律。 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目的和意义,选择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以共时和历时的角度探讨先秦时期“缝纫”语义场的演变情况,将其细化为两个子语义场——“补旧缝纫”子义场及“制新缝纫”子义场。第三部分探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缝纫”语义场各成员的演变情况,将其与先秦时期的义场进行比较,同时从新成员的产生和原有成员的继承、发展与消亡两方面对两个子义场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从义场的具体成员入手,研究唐宋时期义场中每个成员的发展变化情况,并与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进行对比。第五部分分析元明清时期“缝纫”义场各成员的使用情况。最后总结全文,探讨“缝纫”语义场历史演变的规律。 利用语义场理论对“缝纫”语义场进行共时的描写与历时的分析比较,可以归纳出该类语义场历史演变的规律。
【关键词】:缝纫 语义场 历史演变 规律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3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选题缘由8
- 0.2 研究现状8-10
- 0.3 研究目的及意义10-11
- 0.3.1 研究目的10
- 0.3.2 研究意义10-11
- 0.4 研究内容及方法11-12
- 0.4.1 研究内容11
- 0.4.2 研究方法11-12
- 0.5 相关问题说明12-14
- 0.5.1 语料的选取12
- 0.5.2 “缝纫”语义场的界定12-13
- 0.5.3 “缝纫”语义场成员的分类13-14
- 第1章 先秦时期“缝纫”语义场14-20
- 1.1 “补旧缝纫”语义场14-15
- 1.1.1 补14-15
- 1.1.2 缝15
- 1.1.3 缀15
- 1.1.4 })15
- 1.1.5 小结15
- 1.2 “制新缝纫”语义场15-18
- 1.2.1 缝16
- 1.2.2 制16-17
- 1.2.3 ~*17
- 1.2.4 缀17
- 1.2.5 小结17-18
- 1.3 总结18-20
- 第2章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缝纫”语义场20-29
- 2.1 “补旧缝纫”语义场20-23
- 2.1.1 新成员的加入20-21
- 2.1.2 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21-22
- 2.1.3 小结22-23
- 2.2 “制新缝纫”语义场23-27
- 2.2.1 新成员的加入23-24
- 2.2.2 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24-27
- 2.2.3 小结27
- 2.3 总结27-29
- 第3章 唐宋时期“缝纫”语义场29-48
- 3.1 “补旧缝纫”语义场29-38
- 3.1.1 新成员的加入29-33
- 3.1.2 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33-37
- 3.1.3 小结37-38
- 3.2 “制新缝纫”语义场38-46
- 3.2.1 新词的加入38-40
- 3.2.2 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40-45
- 3.2.3 小结45-46
- 3.3 总结46-48
- 第4章 元明清时期“缝纫”语义场48-71
- 4.1 “补旧缝纫”语义场48-56
- 4.1.1 新成员的加入48-49
- 4.1.2 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49-56
- 4.1.3 小结56
- 4.2 “制新缝纫”语义场56-67
- 4.2.1 新成员的加入57-60
- 4.2.2 原有成员的发展演变60-67
- 4.2.3 小结67
- 4.3 总结67-71
- 第5章 “缝纫”语义场历史演变规律71-83
- 5.1 义场的演变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统一71-76
- 5.1.1 义场演变过程中的不变性71
- 5.1.2 义场演变过程中的可变性71-76
- 5.2 子义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76-77
- 5.3 单音词向复音词的演变77-83
- 结语83-84
- 参考文献84-86
- 致谢86-87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红梅;古汉语“跳跃”义场的语义分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郭玲玲;;《汉书》中“胸”的语义场[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3 龙丹;;魏晋核心词“油”语义场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4 王枫;;“问答”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梅晶;;先秦“傍晚”语义场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6 尹戴忠;;上古“窥视”语义场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金颖;汉语“洗澡”义动词的历时演变[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尹戴忠;;上古汉语“张目看”语义场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9 龙丹;;魏晋核心词“颈”语义场研究[J];云梦学刊;2007年03期
10 龙丹;;魏晋核心词“胸”语义场研究[J];云梦学刊;2011年05期
本文编号:1114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14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