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反语生成心理动机及其语用效力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09:02

  本文关键词:反语生成心理动机及其语用效力的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反语 心理动机 语用效力 认知


【摘要】:反语不仅是言语交际中常见的语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语言认知心理现象。关于反语的研究层出不穷,反语研究的角度从传统的修辞学和美学渐渐转向了认知心理学和语用学角度。本文主要从认知角度出发,更进一步地说明反语生成的心理动机以及反语的语用效力。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说话人的真实思想经常超出了其言语的字面意思,这种语言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的形式,更增添了语言的内在含义,使其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此类语言中,说话者的真实意义往往是另有所指,但是却与其真实意思说法相反,以达到一种强调的意思内涵,给人深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陆如钢;从隐喻与反语的比较透视反语的认知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3 张积家,张萌;他人期望类型对6~10岁儿童不同类型反语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伟华;;从“龙”的涵义发展看隐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寇世忠;;认知语言学中英汉隐喻的共性与差异[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颜小娜;;“认知与隐喻”研究20年综述(1989—2008)[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栾颖;;从认知角度看英汉隐喻概念的异同[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5 夏蔚兰;语境、隐喻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年04期

6 李力;;妙语的语法根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兰良民;李雁;;英汉语言中语符的隐喻象似性[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肖蔚;隐喻的认知与思维方式及隐喻理解[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朱耕;空间隐喻的英汉对比[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韩晶;;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晓妮;古汉语物氃位移概念场词_Y系统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3 姚俊;汉英言语反讽的形式与功能一项基于电视辩论语料的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6 韩大伟;英汉运动类动词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8 王小潞;汉语隐喻认知的神经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9 郑荔;学龄前儿童“修辞特征”语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缅;相邻关系—汉语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严霞;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认知隐喻解读[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慧琳;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裴富家;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风格翻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柳超健;中美首脑政治演讲中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6 崔乐旭;概念隐喻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7 王丹;汉语指人专名隐喻的语义和功能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8 付滢;回声话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娜;语用充实、语用异常及词汇阻遏[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赵娜;从认知学角度看俄汉语空间环境词汇的隐喻意义[D];内蒙古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正光;反语理论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姚俊;论反语理解的认知机制及其语用效力[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3 孙鹏;英语irony与汉语反语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5 王铭玉;隐喻和换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1期

6 胡壮麟;有关语用学隐喻观的若干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01期

7 刘正光,崔刚;反语理解三假说[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8 缪小春;小学儿童对虚假话语间接意义的理解[J];心理科学;1995年02期

9 方富熹,方格,刘范;略论儿童认知发展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J];心理学报;1988年01期

10 盖笑松,方富熹,黎兵;儿童反语理解的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祁小莉;;从语义学角度谈“反语”[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2 陈振寰;刘村汉;;论民间反语——兼说反切起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3 孙鹏;英语irony与汉语反语的关系[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4 乐乐;;反语的顺应论阐释[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S1期

5 傅定淼;;“翻译”词源考[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田延明;王淑杰;;语用语法化与反语语用功能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7 胡靓;曾琪;;论反语的理解与动态语境[J];文教资料;2010年17期

8 吕丽芳;;从语用的角度浅谈反语[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9 赵霞;;言语交际中的反语式劝说[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马遂莲;;反语修辞“辞面”和“辞里”之新探[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琴;;英汉幽默语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朝文;布依语反语规律初探[N];贵州民族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立新;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功能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胡春华;学术讲座中元话语的语用学研究:顺应—关联路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3 胡丹;学生视角的中国教师批评话语的功能—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徐妙珍(Phanida Chaophanitcharoen);现代汉泰语修辞格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爱华;从图形—背景理论看反语[D];河南大学;2010年

2 高晓荣;性格对反语的使用和理解的影响[D];山西大学;2011年

3 李玲;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都艳飞;言语交际中反语的顺应—关联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颜小灵;语境和期望对中文反语心理加工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琴;反语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廖海娟;关联—整合模式下的反语生成与解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张丽君;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的反语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荣;概念整合理论对反语的阐释力[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竹;广告反语识解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148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48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c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