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助词的词素化及相关问题
本文关键词:汉语助词的词素化及相关问题
【摘要】:助词是汉语中一个重要的虚词类别,处于句法层面。有些助词受到句法、语义、语用等要素的影响,会进一步虚化为构词成分,进入词法层面,即已词素化。助词词素化后在语音、语义、语法功能等方面呈现出一定的特质,在语言内部规律制约及语言外部要素的影响下,与其他词素一起构成新的词语,以满足语言表达的需要。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1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中央民族大学自主科研计划资助项目(0910KYQN37)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助词词素化的考察明清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汉语助词系统整合、规范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选取了明清时期的三部白话语料——《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聊斋俚曲》为调查对象①,通过对这三部语料的详尽调查,可以发现如下助词已经出现了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永龙;;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J];语言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马立春;;《三国志》连动句“而”“以”“则”使用情况考察[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陈卫兰;试论敦煌变文词汇复音化的三个趋势[J];北方论丛;1997年05期
4 弋丹阳;《马氏文通》中关于介词“之”用法分析的缺陷[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唐韵;从“底”字短语的产生、发展看《元曲选》“的”字短语[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林新年;《祖堂集》“著”的语法化等级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7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8 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J];方言;2003年01期
9 张月明;内蒙古晋语中的动态助词“得”[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汤建军;古汉语的“皆”类词[J];古汉语研究;199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4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彭育波;“V1着V2”结构多角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飞华;汉英语气系统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鲁六;《荀子》词汇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宋代动量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飞华;《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中的语气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3 鲜丽霞;“二拍”中的助词“得”[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4 吴小光;《战国策》言语表达的句内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石蕾;马建忠维新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尚红;《三国志》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磊;《真诰》连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8 刘晓玲;《直说通略》中的助词[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9 何忠东;《元刊杂剧三十种》的述补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李淑霞;《清平山堂话本》动态助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西游记》中助词“将”的使用[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何剑丽;;河西方言里的助词“价”[J];河西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3 肖艳;;湘潭县方言“哒”与普通话“了”的比较[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4 郑献芹;“受事+被+动”句式中“被”的词性辩析[J];殷都学刊;1995年02期
5 劳醒华;简述古汉语指示代词向非代词的转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陈建敏;;现代汉语口语中的“V+他+NumP”[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11期
7 王鸿雁;;从汉语助词的起源、发展、演变看促使实词虚化的几点动因[J];语文学刊;2009年07期
8 黄维;邓艳平;;你认识“了”吗[J];大众文艺;2010年11期
9 蒋颖;;普米语施受助词的分工互补关系[J];民族语文;2010年04期
10 范东青;;《现代汉语》“来着”的词义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罗建邦;;从三个平面看“V有”和“V了”之差异[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肖霞;;连续话语中不送气塞音统计分析[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李蕊;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助词“着”的选项与排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5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姜柄圭;;学术领域语料的“V+N”搭配特点与汉韩机器翻译[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李美霞;;认知功能视野下的汉语存现句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赵红玲;;汉语中“V掉”结构小议[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邓红风;;论汉语中的空动词be[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郁洪千;每周一词[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邢福义;“十来年”义辨[N];光明日报;2010年
3 张文光;唐山人学习普通话应注意的几种方言语法现象[N];唐山劳动日报;2006年
4 王一民;不宜滥用“然后”“的话”[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路艳霞;《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面世[N];北京日报;2009年
6 ;源远流长的渭南方言[N];渭南日报;2009年
7 四川省广汉市第四中学 王明骏;由《师说》谈文言虚词“乎”的用法[N];学知报;2010年
8 黄行;黄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国际影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国富;姚秦汉译佛经助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3 温振兴;《祖堂集》助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楚倃芳;中古o"姙助奮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黄思贤;纳西东巴文献用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翟燕;明清山东方言助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燕燕;《碧岩录》助词研究[D];温州大学;2011年
2 李荫;现代汉语助词项目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鲁东大学;2012年
3 杜明鸳;周口方言的助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4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颖;朔城区方言助词“哩”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6 刘果;禹州方言助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郎花;日常用语与法律语言中助词“的” 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吕欣;《红楼梦》前80回助词计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张慧芳;和顺方言助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琴;汉语助词“的”字分化及其原因探究[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57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57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