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疑难章句的语内翻译模式
本文关键词:《论语》疑难章句的语内翻译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论语》疑难章句 语内翻译模式 “道、形、器” 言内语境 言外语境
【摘要】:本文借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形、器"思想,详细阐释了言外语境,即情景语境、语类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三者具有一体性,并结合言内语境提出了一个《论语》疑难章句的语内翻译模式。本文认为《论语》疑难章句的语内翻译模式包含三个方面:言内语境是语内翻译的基础;言外语境中的语类和意识形态可以补缺情景语境缺失空位,三者是一个统一体,是语内翻译的必要条件;文献佐证是语内翻译的辅助条件,是语内翻译的文献依据。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汉英交替传译质量评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FRF-TP-11-001A) 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论语》英译研究——功能语言学视角”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论语》语言简洁精练,意蕴深刻隽永,涵盖了教育、文学、哲学、道德修养、立身处世等方面内容。由于成书年代久远、语境缺失、语义流变等原因,历代学者对《论语》的注释,尤其是在疑难章句的注释上纷呈各异,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者们的注释方法各有特色,如训诂考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宁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评析[J];古代文明;2010年03期
2 施仲贞;;《论语》中“异端”研究史考辨[J];人文杂志;2009年03期
3 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彭利元;;语境球体假说[J];外语教学;2008年06期
5 李宗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小考[J];文献;1997年03期
6 彭利元;;走出扶手椅,迈向田野——马林诺夫斯基语境论发展评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9期
7 余治平;道、器、形之间——中西哲学形而上学的通汇[J];现代哲学;2004年03期
8 李宗江;;试论古汉语语气词“已”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9 卓振英;杨秋菊;;典籍英译中的疑难考辨——以《楚辞》为例[J];中国翻译;2005年04期
10 郑宝璇;;电影字幕的语内和语际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江华;;典籍英译中语篇衔接手段的翻译策略初探——以《论语》的六种英译为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2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3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陆晓华;论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钱善刚;杜宏春;;李泽厚论现代新儒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李良玉;;孔子与历史教育[J];安徽史学;2006年06期
7 郭梅;赵黎;;孔子的为师之道对现代教师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马育良;仁、义与孔孟的经权思想[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袁传璋;;子夏教衍西河地域考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2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邱国鹏;李勋祥;;融合与嬗变:论数码艺术设计的审美建构[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4 张煜;;《楚辞》的英译比较研究——以《九歌山鬼》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罗江文;;从《论语》等先秦典籍看儒家诚信思想[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8 白子超;;孔子中庸思想再辨析[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东方朔;;政治与道德之分解——《论语》的一种解读[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龚书铎;;清代理学的几个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3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9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伟;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学习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彭峥;《曾国藩全集·书信》谦敬婉词研究与《谦词敬词婉词词典》修订[D];湘潭大学;2010年
5 朱丽艳;《左传》与《世说新语》位移动词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伟芳;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D];苏州大学;2010年
8 隋慧诚;孔子的育人艺术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同;高中古诗词课堂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媛媛;高校师生亲和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云孙;;论语境[J];安庆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2 陈红映;“攻乎异端,斯害也已”~([1])解析——兼论中国思想专制主义之源流及危害[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谭承耕;《论语》考释两则[J];古汉语研究;1989年03期
4 刘海滨;《论语》辨疑三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05期
5 朱去非;“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新解[J];孔子研究;2000年02期
6 谢燕清;马林诺夫斯基与现代人类学工作方式[J];民俗研究;2001年01期
7 宋金兰;;孔子“攻其异端”说解读——兼论“异端”的缘起及其在思想史上的意义[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谭弘剑,刘绍忠;近年来国外语境研究综述[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9 彭利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异同考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王建华;语境层级与语义阐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玲玲;;浅议幽默与语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2 钟q茂;;浅议语境的分类[J];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刘焕辉;含蓄风格的语言学分析[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4 凌丽君;;言内语境影响下的《毛传》直训训释词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郎天万;语境分析是辨识歧义的重要工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6 彭利元;语境共享是成功交际的关键[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7 成昭伟,周丽红;语境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建构[J];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刘金文;;言语意义的语境解读[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3期
9 彭利元;语境共享是成功交际的关键[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10 郭芷;; 试谈语境在网络交际中的作用[J];写作;2002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叶慧君;汉语词义在线理解的词汇语用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敬钰;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互补性[D];吉林大学;2007年
2 刁毓;言外之力翻译中的译者顺应站位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3 孙琪;相声语言中的预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静学;语境在翻译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张帅;从语境角度论翻译标准[D];吉林大学;2009年
6 仝品生;相互适应中的意图对等[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文楠;电影潜台词语用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8 陈金美;国际大学群英辩论赛语用策略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59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159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