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角度下的口译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3 01:23
本文关键词:阐释学角度下的口译过程研究
【摘要】:口译是人们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近些年来,口译作为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往的主要工具,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与笔译研究相比,口译研究起步较晚。近五十年的实践证明,作为翻译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口译研究现已取得相当的成就。随着现代国际环境中的信息化发展,口译,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跨文化交流方式,已经慢慢发展成一种职业,译员也在日益频繁的国际舞台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文化差异和文化误读增加了口译的难度,同时对译员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出色的译员不仅要充分了解口译的文化功能并掌握语言上的技能和技巧之外,还需要对文化差异有较深层次的理解,尽可能地减少文化冲突带来的冷场、误解等。 如果说理解是口译的基础,那么对理解进行深入的剖析进而得出正确的理解便是口译输出的良好开端,译前理解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口译的质量。而翻译尤其是口译更多的时候重在表意,而不会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对等。阐释学正是这样一门关于理解与阐释的科学,涉及到意义、作者、文本、读者和理解之间的关系,它全面而深刻地从哲学,心理学,翻译学的角度阐释了翻译主体及客体之间的互动,它还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及文化因素作为翻译不可或缺的积极因素,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比如前理解,视域融合,效果历史,文本的开放性,等等。在过去的研究中,阐释学多被用于文学翻译方向的研究,口译研究则鲜有人涉猎,事实上阐释学中的诸多见解能够在口译研究中得到共鸣并给予口译研究以许多新的启示。如阐释学对译者主体地位的肯定使得译员能够在不在拘泥于语言的忠实性,而是打破源语的外壳,寻求译员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结合,并给予译员更多的发挥空间。再者阐释学对理解的深入挖掘为口译这一尤其注重现场理解的翻译方式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指导。阐释学提出的历史性概念也为译员们在处理棘手问题时所作出的取舍上正名,正是由于历史局限性,每个人都带有自己在过去经验中所形成的偏见与视域,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不存在对与错。但这并不代表口译的随意性,阐释学中的阐释学循环强调翻译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译者在与文本及读者的不断互动中不断更新理解并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自我评估,而同样的口译译员的自我反省也格外重要,及时发现错误并找到其根源能够避免错误的重复,因为在有限的时间及高压下,很多时候译员会犯一些想当然的错误,若译员不能及时反省,错误有可能成为惯性反复出现,口译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起麻烦。 总的来说,阐释学提倡理解即翻译以及对文本意义的阐释性表达与口译中的释意性表达不谋而合。鉴于此,本文便试图从阐释学翻译观的角度对口译的过程,即从译前准备到口译理解,从口译重组到译后自我反思进行研究,借鉴了斯坦纳提出的阐释学翻译步骤并结合了阐释学中的诸多概念对口译的实质进行剖析。论文一共分为5个部分,第一章前言对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论文框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第二章介绍了阐释学的理论框架。第三章介绍了阐释学翻译观在中西方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以及阐释学在口译研究中的应用现状。第四章利用大篇幅对口译的过程进行了阐释学研究,并辅以例子加以说明。第五章结论则对整篇论文做了简要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并提出了对未来进一步研究的希望。 在此值得提出的是,与巴黎释意学派有所不同的是,作者的研究更倾向于以阐释学的理论内核来解释口译,释意学理论则是吸收了阐释学的精华并结合口笔译的实践所总结出的一套指导实践的体系,作者的分析更偏理论性。而由于阐释学的博大精深,作者的涉猎尚浅,文章难免会有不足之处,待今后补充研究,但希望这次尝试能够对今后的口译研究稍有启发-便足矣。
【学位授予单位】:长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隆溪;;神·上帝·作者 评传统的阐释学[J];读书;1984年02期
2 张汝伦;理解:历史性和语言性——哲学释义学简述[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6期
3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4 曹英华,张纪英;论文学翻译之“误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5 金敬红,李思国;斯坦纳和勒代雷的阐释翻译理论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9期
6 西风;;阐释学翻译观在中国的阐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年03期
7 袁洪庚;阐释学与翻译[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8 牛新生,张万防;“视界融合”和“期待视野”概念下译者地位的彰显[J];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潘德荣,,齐学栋;诠释学的源与流[J];学习与探索;1995年01期
10 夏宁;;论阐释学的翻译观[J];语言与翻译;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12469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46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