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疑问小句的话语标记功能——兼及对话语标记功能描写的一点看法
本文关键词:几个疑问小句的话语标记功能——兼及对话语标记功能描写的一点看法
【摘要】:由动词"是、对、知道"为中心形成的正反问或是非问小句,如"是不是、是不、是吧、是啊,对不对、对不、对吧,你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吧"等,它们具有话轮转交、与听者互动和填补思维空白等话语功能,而且这些功能具有不同的形式特征。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外训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8BYY062)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口语谈话时经常用到一些疑问小句,常用的是由动词“是、对、知道”为中心词形成的较短的正反问和是非问形式,主要的有以下一些:是不是、是不、是吧、是啊①,对不对、对不、对吧,你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知道不、知道吧。由这几个动词参与形成的如上疑问小句从前向后是从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平;汉语会话中的反馈信号[J];当代语言学;2001年02期
2 王海峰,王铁利;自然口语中“什么”的话语分析[J];汉语学习;2003年02期
3 虞海村;;作为话语标记语的“是吧”[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梁丹丹;;会话中“对吧”的语用功能[J];修辞学习;2006年01期
5 李宗江;;对话中的最简反馈句及其人际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0年05期
6 李宇明;;疑问标记的复用及标记功能的衰变[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7 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8 陶炼;;“是不是”问句说略[J];中国语文;1998年02期
9 丁力;;从问句系统看“是不是”问句[J];中国语文;1999年06期
10 陶红印;;从语音、语法和话语特征看“知道”格式在谈话中的演化[J];中国语文;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华;;英汉附加问句在会话中的传信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司罗红;;疑问特征及一般疑问句的生成机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樊莉;;疑问代词“什么”在感叹句中的指称用法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傅惠钧;《儿女英雄传》选择问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6 钱旭菁;;汉语语块研究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丁雪欢;;“什么X不X(的)”格式的否定意义及功能[J];北方论丛;2007年03期
8 张晓涛;;是非问与否定的相通性及其机制[J];北方论丛;2012年03期
9 邱冬梅;;谈“什么”的有定替代用法及语用功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张晓涛;邹学慧;赵雷;;选择问表否定用法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盛永生;;电视谈话节目主持话语的基本话目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韩玉华;;从应对形式看两性会话风格差异[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胜梅;;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普通话训练——以江西人所说地方普通话为考察对象[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鹏元;;询问式搜索请求的模式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侯敏;张玉强;何伟;邹煜;滕永林;;基于口语度的口语词语自动提取研究[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3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娟;疑问语气范畴与汉语疑问句的生成机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超猛;运用概念合成理论分析美国脱口秀中的言语幽默[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4 张秀娟;远程教育中面授辅导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东孝拓;话语输出者和输入者的个人因素对疑问句中“呢”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1年
6 关黑拽;现代汉语频率副词“频频”与“屡屡”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许刚亮;论衡疑问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贾英华;初中语文课堂语言会话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红;现代汉语疑问语气副词与疑问句类型匹配能力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于国栋,吴亚欣;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冉永平;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学研究综述[J];外语研究;2000年04期
4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5 程朝阳;;“是吧?/!”在司法调解中的语用功能研究——以北京燕山法院的三个调解实例为基础[J];修辞学习;2006年04期
6 胡明扬;;陈述语调和疑问语调的“吧”字句[J];语文建设;1993年05期
7 史金生;;表反问的“不是”[J];中国语文;1997年01期
8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9 莫爱屏;话语标记语的关联认知研究[J];语言与翻译;2004年03期
10 邢福义;现代汉语的特指性是非问[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岩;;浅谈“这-”“那-”的语用和话语功能[J];滁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彭爽;金晓艳;;试论旁指代词的话语功能[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郑燕芳;;“嗯”的话语功能分析[J];南方论刊;2007年10期
4 卢平;;“然后”语用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5 李咸菊;;口语交际中“呗”的多维选择及话语功能[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吕明;;英汉语调话语功能对比分析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年12期
7 邓小宁;“一直”与“一向”的多角度分析[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8 熊文华;的字短语的若干问题探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胡世雄;俄、汉析字、析词格对比[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章以华;;话语概念在戏剧文体分析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罗燕萍;;谈现代汉语“V+到”结构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振来;;语义功能语法的应用价值研究[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3 尚英;;VV与V一V式动词重叠的特征调查研究[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殷治纲;李爱军;王霞;;“嗯”、“啊”类话语标记的语音学研究[A];2007’促进西部发展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唐翠菊;;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印松霞;;试论巴赫金对话理论在旅游广告语域中的运用[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余华;刘楚群;;群体确称语问题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萍;英汉短语结构受限搭配的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张小峰;现代汉语语气词“吧”、“呢”、“啊”的话语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8 李秀明;汉语元话语标记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王海;娱乐新闻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立平;动词的形式特征[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涛;“X知道”格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薛姝明;“NP_1+这/那(量)+NP_2”的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4 张慧;师生课堂言语交际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赵聪;应答词“是、对、行、好”的话语功能分析[D];延边大学;2006年
6 李丽娜;省略的话语功能及其关联理论阐释[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7 翁颖萍;现代汉语“又……又……”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高育敏;电影片名的语言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婉;汉语身心感受的表述形式及其构成机制的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婵婵;疑问小句作主宾语考察[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505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50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