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礼貌语境中的缓和语语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式礼貌语境中的缓和语语用研究
【摘要】:缓和语,作为说话人使用的一种语用策略,是通过顺应认知语境中的各种因素来实施其在交际中的功能。说话者试图对所言轻描淡写或粉饰,从而有助降低对他人面子的威胁程度。在日常交际中,缓和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使语言恰当、得体,使交际顺利进行。同时,交际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礼貌。在汉文化的交际语境中,中式礼貌的文化内涵为缓和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机制。本文以热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为文本,探讨缓和语如何被用于面子需要、等级权势和贬己尊人等典型的中式礼貌认知语境中,通过实例证明缓和语在成功交际中所起到的语用功能。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动态语境下语际语用能力的认知研究”(HIT.HSS.201219) 黑龙江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中国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习得的实证研究”(JG201201019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礼貌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言语活动当然也受到它的约束。Foley定义礼貌为一系列的社会技能,其目的是使交际者在社会交往中得到认同(Foley1997:270-271)。在任何文化中,礼貌在言语交际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讲究礼貌是言语交际中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荣荣;试析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黎政,胡春华;教学环境、认知语境、元语用意识与语用失误[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黄元清;刘言生;;语境研究概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4 唐力伟;;论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3期
5 丁玉艳;;语音偏离的认知语境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6年02期
6 路晓琴;;论认知语境在照应释义中的主导作用[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李万轶;;认知模型及认知语境对语篇连贯性构建的重要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李淑康;;管窥语言交际中的相关理论与认知语境[J];文教资料;2006年31期
9 房锦霞;;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J];中国西部科技;2006年25期
10 许国红;;文化语境需要分层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葵花;;认知语境的语义阐释功能——多义现象中认知语境的有声思维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燕芳;;从关联理论看外交委婉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宋潇潇;;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5 王晋瑞;;关联理论视阈下的摹状词指称赋值研究[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刘凤玲;;论修辞语用中的适应原则[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7 方碧月;;整合中的幽默及其审美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8 曾容;;语境认知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安琛;;网络语境下语音变异的认知浅解[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王志英;现代汉语特殊否定现象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占喜;翻译过程的关联—顺应研究—文化意象处理举隅[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5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6 赵虹;言语反讽的关联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杨子;言语交际的关联优选模式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08年
8 王志栋;语用要点识别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曾莉;非规约间接否定:作为语用策略的言语行为[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曾文雄;翻译的文化参与[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薇;认知语境与翻译中对原文的连贯解读[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思文;隐喻的认知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陈庆涛;从认知语境的角度研究语用失误[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4 赵虹;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观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红;话语标记语及其语篇连贯功能的认知语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马麟;关联理论对于模糊修辞翻译的诠释[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7 袁渊泉;论认知语境中礼貌话语的生成与理解[D];西南大学;2007年
8 袁家兰;认知语境及其在语篇交际中的意义建构[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9 史蕊;语篇连贯的认知语境新视角[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裘瑜萍;认知语境与新闻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701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7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