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话题标记的“有”
本文关键词:作为话题标记的“有”
更多相关文章: “有+NP+VP”无主句 兼语式 有定标记 话题标记
【摘要】:本文基于原型理论和语法化理论,对"有+NP+VP"无主句中"有"的词性和用法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有+NP+VP"无主句不是兼语式,其中的"有"不是动词而是语法标记;"有"提升NP的有定性,可以看作有定标记;通过"有"的引进介绍,NP成为一个新话题,"有"可以看作话题标记;"有+NP+VP"无主句与无定NP主语句的根本区别是语用功能不同,前者用于话题陈述,后者用于情景描述。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技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利用丰富的语言学信息预测语音合成中的重音事件”(项目编号:11YJC740153)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利用丰富的语言学信息预测语音合成中的重音事件”(项目编号:20110491445) 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项目“汉语语音合成中的重音事件预测”(项目编号:1002068C)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现代汉语元语言系列词典”(项目编号:2010JDXM022)的资助
【分类号】:H146.3
【正文快照】: 零、引言“有”一直以来受到汉语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以往对“有”字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作谓语中心语的“有”字句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有”字结构,即“有+NP+VP”无主句,如“有一位客人来了”。“有”在这种结构中的用法不同于一般的“有”字句。黎锦熙(200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新华;;与无定名词主语句相关的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游汝杰;现代汉语兼语句的句法和语义特征[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范振强;肖治野;;双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何继军;;《祖堂集》“有”起首的“有NP+VP”句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10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波;姬东鸿;孙程;吕晨;;基于特征结构的汉语主谓谓语句语义标注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2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3 陈立民;;语言的结构和结构的转化——句子生成初论[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4 栾育青;;两种“给”字句在语用上的不同[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9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姬云鹏;刘裕昆;王宁川;;《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6版》译文商榷举隅[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冀平;;两个平面,两种性质:词组和句子的分析[J];学习与探索;1979年04期
2 唐翠菊;从及物性角度看汉语无定主语句[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3期
3 张静;“连动式”和“兼语式”应该取消[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子朗;;关于使动、意动用法的几个提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2 童山东;;“有(无)十名十动”句式不应划入兼语式[J];云梦学刊;1980年03期
3 托乎提·巴海 ,路石;关于兼语式句子及其翻译[J];语言与翻译;1986年04期
4 杨洪升;谈古代汉语中的使动式[J];北方论丛;1998年06期
5 张伟;;关于兼语式的二元性与二分法[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Z1期
6 邢欣;;论兼语式的深层结构[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4年01期
7 周楚庠;古汉语意动用法之再讨论[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85年02期
8 金弓;;浅谈“兼语式”与“主谓词组作宾语”的区别[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S1期
9 黄鹏;;试谈兼语式的归属问题[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10 贾庆阁;;兼语式研究述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席留生;;汉语兼语式和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邢欣;;时态限制词在区分不同句型方面的作用——以兼语式与小句做宾语句的区别为例[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孙道功;;基于标注语料库的兼语句语义结构模式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席留生;;汉语兼语句与英语SVOC结构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陈治安;蒋宇红;;英汉小句中语言结构的顺序象似性研究[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2 费惠彬;汉日话题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缪俊;现代汉语句嵌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秀娟;致使义的汉语兼语句和英语复合宾语句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镇权;论现代汉语中的兼语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磊;有无类兼语式及相关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东全;浅析维吾尔语中的兼语式[D];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4 安丰存;英语SVOC句式与汉语兼语式对比[D];延边大学;2003年
5 赵丽红;由“V给”引起的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句法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岳守雯;兼语式复合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莎;英语复合宾语与汉语兼语式及相关句式的语法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8 辛世霞;现代汉语连动式兼语式复合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敏莉;新邵寸石方言“子”和“唧”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冯桂华;普通话与都昌方言话题句的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905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90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