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广口号的语言学构成分析——以省域及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本文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广口号的语言学构成分析——以省域及重点旅游城市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旅游目的地品牌 宣传口号 品牌识别 语言学分析 中国
【摘要】:从品牌推广与口号使用角度,按照语言学语音、词汇、语义、语法和修辞的分析方法,分析了85个省域和城市旅游推广口号的语言学特征,结果显示:①"偶音步+偶音步"的采用率最高,大部分都有平仄搭配变化;②超过半数的旅游口号都含有修饰性状态词汇,含表明资源地位词汇的口号所占比重相对较低;③资源属性型口号占有相对优势,复合型口号比重最低;④名词性短语占绝大多数;⑤大部分口号运用了修辞手法。最后根据研究结论对旅游目的地品牌口号创意及规范使用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分类号】:H152
【正文快照】: 1引言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加之基于功能属性的目的地定位易被取代,目的地品牌化战略变得异常重要[1]。作为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的重要构成环节[2],旅游目的地品牌推广口号是目的地品牌向旅游者传达的劝说性和描述性简短词语[3],是目的地品牌定位口号和营销口号的总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蕾蕾;旅游目的地形象口号的公众征集:误区与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金颖若;旅游地形象定位及形象口号设计的要求[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燕琴,吴必虎;旅游形象口号的作用机理与创意模式初探[J];旅游学刊;2004年01期
4 张立建;甘巧林;;旅游形象定位词面面观及错误根源剖析[J];旅游学刊;2006年06期
5 曲颖;李天元;;基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管理过程的定位主题口号评价——以我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例[J];旅游学刊;2008年01期
6 肖敏;李山;徐秋静;刘晓;;旅游口号创意模式的尺度差异研究[J];旅游学刊;2011年03期
7 李山;王铮;;旅游地品牌化中的旅游形象与旅游口号[J];人文地理;2006年02期
8 李天元;曲颖;;旅游目的地定位主题口号设计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基于品牌要素视角的分析[J];人文地理;2010年03期
9 张斌;;言语识别和节奏感问题[J];修辞学习;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飞;旅游形象定位方法与实践[D];中南林学院;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3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汪锦绣;;《新编现代汉语》疏误辨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范榕;;旅游地主题形象策划——以浙江会稽山旅游度假区为例[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王立山;赵媛;;宿迁市旅游形象设计[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2期
7 刘国旭;;南阳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3期
8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许望;;语言:美感的凝聚——论语言在审美思维过程中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10 刘仁三;;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疏误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伍治国;;调整民族院校外语教学语种势在必行[A];布依学研究(之四)——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三次年会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3年
2 侯晓敏;;从文化传播角度浅谈中国国家旅游形象[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禀诚;;主谓式标题的语法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斌;陈小荷;;汉语褒贬词语的褒贬指向问题初探[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师守祥;;旅游规划:想做的很多,能做的很少——评国标《旅游规划通则》[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毕剑;;河南旅游主题口号的设计分析[A];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李芋均;杨小刚;;论外语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文化哲学视野[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一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秀;现代俄语同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艳;从《印象·刘三姐》透视品牌旅游产品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杨丽敏;反义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旗;宝鸡旅游形象定位初探[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2 吴怀莲;重庆市旅游形象的转型与升级[J];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张学荣,,亓名杰;论城市形象建设[J];城市问题;1996年02期
4 金卫东;城市旅游形象浅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5年01期
5 高文杰,路春艳;城市特征形象系统(CIS)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6年06期
6 李明友,江锡华;城市形象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J];城市规划汇刊;1997年01期
7 聂献忠;旅游形象建设与都市旅游业发展──以香港、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02期
8 耿庆汇,祝海波;长沙城市旅游形象策划研究[J];城乡建设;2001年08期
9 黄安民,王佳红;论长春城市旅游形象的塑造与定位[J];东北亚论坛;1995年04期
10 马晓冬,沈正平,梁湖清;区域旅游开发定位研究——以徐州市为例[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伟;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电脑术语语言学分析[J];语文建设;1989年06期
2 吴裴;;网络文化中“被”的语言学分析[J];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10年02期
3 郑佳佳;;释“拼”的网络用法[J];青年文学家;2009年06期
4 邢建丽;;“美女”称呼语的泛化及其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1年01期
5 刘谧辰;义素分析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6 熊玉有;谈谈我国跨境民族的语言文字问题[J];贵州民族研究;1999年01期
7 邓文彬;中国古代文字学的建立与许慎《说文解字》的地位和影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8期
8 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胡振华;中国柯尔克孜族的语言文字及其研究概况[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1期
10 何英玉;我国外语界句子语义研究综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昆福;;英汉禁忌语比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思想之狐”的认知语言学分析——兼论诗歌创作的认知规律[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盛培林;;双语词典编纂与跨文化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5 陈小慰;;福建外宣翻译的现状与对策[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方梦之;;从译学术语看翻译研究的走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高莹莹;朱维彬;;基于新闻言语数据库的语气标注及其韵律特征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胡世雄;;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9 朱宝锋;;辜鸿铭翻译活动的多元系统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教育部、国家语委;推广普通话的宣传提纲和宣传口号[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2 李颖 罗静;国内首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在南京大学建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3 驻苏记者陈韶旭通讯员罗静;实验室里研究“说话”[N];文汇报;2003年
4 Q
本文编号:1294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294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