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多模态隐喻识解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19 04:17

  本文关键词:多模态隐喻识解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多模态隐喻 理想化认知模式 识解


【摘要】:多模态意义的构建是一个互动的、动态的和共生的过程。对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涉及由多种模态表征的源域和目标域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体、其内含的特质及其之间的跨域映射。文章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尝试在Lakoff(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框架内,以电影动画片《狮子王》(1994版)为例,对多模态隐喻的识解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多模态隐喻的动态识解提供可行的解释角度。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枣庄学院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在过去的30年里倍受学术界的关注(Ortony,1979;肠koffJohnson,1980;束定芳,2《xx〕;胡壮麟,20(抖;刘正光,2007),其主流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隐喻的语言体现,并且完全基于语言现象总结归纳出了隐喻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2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3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4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5 曾立;广告图文隐喻运作机制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6期

6 张建理;;新奇隐喻的动态识解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年05期

7 冯德正;邢春燕;;空间隐喻与多模态意义建构——以汽车广告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黄彬瑶;;时政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J];语文学刊;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正翠;李晓红;;浅析隐喻的显式和隐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杜洪波;胡晓;;以身体部位隐喻为例论隐喻的翻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蒋道华;英汉隐喻语用操作对比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5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6 杨晶;刘景霞;林俐;;从隐喻的角度分析语篇的衔接与连贯[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宁建花;;基于语料库的英汉颜色词“红”的隐喻对比[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汪海波;薛澄岐;佘醒;郭会娟;;图形用户界面的隐喻设计研究[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葛红,李加强;隐喻理论综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束玫娟;;新闻语篇中的言语隐喻及非言语隐喻——以《纽约时报》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云;崔娟娟;;认知隐喻及其判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3 徐超;毕玉德;;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韩国语隐喻知识库构建研究[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4 ;An Overview of Metaphor Research[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5 袁娟;;隐喻认知推理机制的受制变量研究[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7 姚喜明;毛瑞蓓;;概念整合与动物习语的翻译[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邱凯端;;英汉广告语言特性与广告图文隐喻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高贞;;名词化与语法隐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腾;民族院校英语专业学生语际语语用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7 宋新娟;中医传统图式符号审美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孙霞;文化视角下《围城》中隐喻的翻译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刘德美;球赛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李瑞芹;英汉多义词“手”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启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贺;汉语歌词中隐喻应用的认知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莹;旅游宣传手册翻译中的隐喻、转喻及其表达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高皓s

本文编号:13068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068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a0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