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转喻视角下的动结构式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转喻视角下的动结构式研究 出处:《山东外语教学》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概念转喻的理据为基础,介绍了转喻的本质和分类,进而评述了对动结构式的研究,主要论证了转喻机制在汉语动结式的"致事选择"中的实现及实现条件。把转喻与动结构式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尚不多见,论文综合解释和分析了转喻的本质、转喻机制及转喻机制在汉语动结构式的实现三大方面,说明和论证了在动结构式研究中引入转喻及转喻机制的重要性。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基金】:201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课题“应用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英语教与学实证研究”(课题编号:13BYY083)的部分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1.0引言传统观点认为转喻①(metonymy)是一种修辞手段,但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它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和思维方式,对其界定是非常宽泛的,转喻概念涵盖了概念语义和外部实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概念语义和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RaddenK錸vecses,1999:23-29)。并且,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对转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5 赵琪;;从动结式来看现代汉语的构式性[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08年02期
6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7 赵琪;;英汉动结式的共性与个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4期
8 袁野;;构式语法、语言压制现象及转喻修辞[J];当代修辞学;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袁裴蓓;;专名隐喻、转喻性质辨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丁伦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4 吴增欣;吴平;;“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语义差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5 郑家芳;;认知转喻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6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7 马克冬;;认知语言学视野下的转喻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8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李克;李淑康;;哲学视域下的转喻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闫海芳;段泗英;;区分构式依赖型移就和语境依赖型移就[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6 李恬;指类思维和指类句[D];河南大学;2011年
7 王欣;英汉借词范畴化认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大军;军语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9 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10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晨;人体词的认知研究及其对英语词汇学习的启示[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马闻生;英语新词的形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常婧;汉语动结式致事论元实现的构式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李方方;翻译策略二分法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吴钦;体育隐喻理解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张秀云;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杨小丽;蛋果词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宝柱;“本文+动作动词”汉英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钟立婉;人体部位习语的认知转喻分析[D];西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动结式中补语语义歧指现象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4 任鹰;主宾可换位供用句的语义条件分析[J];汉语学习;1999年03期
5 石毓智;如何看待语法规则的“例外”——从“吃饱饭”、“喝醉酒”现象谈起[J];汉语学习;2000年06期
6 李小荣;对述结式带宾语功能的考察[J];汉语学习;1994年05期
7 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熊仲儒;刘丽萍;;汉语动结式的核心[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徐盛桓;;自主和依存——语言表达形式生成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10 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秀霞;;委婉语的转喻机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陈昌来;论现代汉语的致使结构[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3 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4 申屠春春;;从事件域认知模型看汉语反义合成词的词义变化[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5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6 陈静芳;;“致使结构”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王茹;;英汉语体范畴语法化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8 刘培玉;欧阳柏霖;;《动结式的配价层级及其歧价现象》质疑[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吴琼;李勇忠;;汉语VO结构与转喻认知机制[J];新余高专学报;2006年01期
10 林艳;王文斌;;“被X”构式的认知阐释[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领顺;;框架元素施事、致事、受事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郝勇;胡昌桂;;事故因果连锁理论评析[A];海船进江与航行安全保障论文集[C];2003年
4 吴寿,
本文编号:13143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14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