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述宾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战国策》述宾结构研究 出处:《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战国策》是先秦的重要典籍之一,在语言学、历史学、文学上都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本文选取《战国策》作为语料,研究其中的述宾结构。文章首先运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战国策》中述宾结构进行了全面、穷尽的梳理,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描写,然后在语义方面对宾语语义角色和述宾语义关系进行研究。在文章结语,我们运用了“零度—偏离理论”从特定角度对活用而来的述语进行研究。对于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我们立足共时,考竟源流,动态地考察、梳理发展脉络。除了绪论和结语,全文共分四章。 绪论部分介绍了《战国策》的语料价值和选题意义,界定了述宾结构的内涵,阐述了选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战国策》述宾结构的组合类型概述。述宾结构分为四种基本形式——一般述宾式、宾语前置式、双宾语式和宾语省略式。一般述宾式(述语+宾语)的结构形式是《战国策》中最基本的述宾类型;宾语前置式一般有较为严格的句法条件,包括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或者由“之”、“是”引导,其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出现最频繁,要求最严格,此外我们也发现了三例无条件的宾语前置;双宾语式分为“给与类”、“教示类”、“称谓类”三种,其中“给与类”是最多的类型,双宾语式由于在表述这三类语义时的强经济性一直沿用至今;宾语省略式也是语言的区分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结合的产物,宾语承前省略很常见,蒙后省在《战国策》中未见。本章主要采用了语言的区分性和经济性原则进行阐释分析。 第二章《战国策》述语研究。述语主要由动词充当,也可由名词、形容词、数词充当,具体运用中还有多种词类的使动、意动等用法。本文站在语法研究的角度,结合《战国策》特殊情况,我们把动词分为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活动动词、存现动词和能愿动词进行研究,从出现数量上看,以动作行为动词为最。名词、形容词即可活用作一般动词作述语,,也可以用作使动、意动等作述语;数词作述语的情况较少。 第三章《战国策》宾语研究。宾语可以由名词、代词、形容词、数词、动词等充当,也可以由体词性短语和谓词性短语充当。名词、代词、定中短语是作述语最常见的成分。最后对宾语的语义角色进行了研究,将宾语语义角色分为受事、施事、其他三大类,其他类又分处所、原因、目的、时间、结果五种。指出宾语语义角色在深层语义机制上和述语相互作用的。 第四章《战国策》述宾语义关系研究。本章首先对述宾语义关系的研究流派进行梳理与批判,提出了对述宾语义关系进行分类的标准,指出述宾语义关系必须是述语和宾语都参与的述宾相互关系。然后对《战国策》述宾语义关系分为十类进行研究——支配关系、关涉关系、使动关系、意动关系、为动关系、因动关系、对动关系、向动关系、与动关系、于动关系。 结语部分阐述了《战国策》述宾结构的共时特点,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在借鉴传统理论的同时,本章使用“零度——偏离”理论分析了一些语法现象。指出词类活用和特殊述宾语义关系都是对零度的偏离,这种偏离增强了表达效果;指出上古汉语“单音词+单音词”韵律机制制约了介引结构的产生,促成了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作述语。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小方;论古代汉语中“非支配关系的动宾结构”──兼评“动词的为动用法”说[J];古汉语研究;2000年02期
2 宋玉珂;古汉语动词的为动用法[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3 石裕慧;古汉语动宾结构中的语义关系[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范晓;;关于汉语宾语问题的思考——纪念汉语主宾语问题讨论五十周年[J];汉语学习;2006年03期
5 支川中;对使动、意动等语法应用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5年12期
6 李昌年;;古代汉语使动用法的句式特征、句式意义和语用限制条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张军;古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5期
8 张军;古汉语中特殊的动宾关系(续)[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9 王克仲;古汉语动宾语义关系的分类[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10 刘忠华;论古代汉语名词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的区别[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洋;《晏子春秋》述宾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余婉宁;《战国策》名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3 杜焕君;《战国策》兼语句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谢宇;《盐铁论》述宾结构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常艳勇;《荀子》述宾语义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艾维娜;《论衡》述宾结构研究[D];贵州大学;2009年
7 李树珍;轻动词视野下的《世说新语》动宾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21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21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