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词语语义隐喻性及其制动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体词语语义隐喻性及其制动机制研究 出处:《外语学刊》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系统性 制动机制 人本主义驱动原则 词义本质
【摘要】:人体词语意义具有显著的隐喻系统性,包括两方面的系统隐喻,一是针对外界事物的整体系统隐喻,二是针对人体部位的部分系统隐喻。人将其身体与世界同构,使人体词语语义呈现隐喻系统性特征,只是出于认知方便需要,为维护其尊严和服务其自身利益,人使用隐喻制动——人本主义驱动原则,将自己和动物严格区分。因此,(人体)词语的意义由两部分构成:等同于(身体)构件的认知隐喻义和人本主义原则驱动下的意义——社会意义。在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和面向外族汉语学习者的汉英词典释义时,应该重视词义的隐喻构建机制研究,同时关注和分析词汇(词条)的人本、民族或者地域的心理向力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信息,充分揭示词义因子,把握词义本质,切实做到译义等值。
[Abstract]:The meaning of human words has a significant metaphorical system, including two aspects of systematic metaphor, one is the overall system metaphor for external things, and the other two is part of system metaphors of human parts. The same structure of human body and the world makes human body words and expressions semantically presented metaphorical features. Just for the sake of cognitive convenience, people use metaphor drive, the principle of humanism drive, to distinguish themselves from animals in order to safeguard their dignity and serve their own interests. Therefore, the meaning of human body consists of two parts: the cognitive metaphor meaning equivalent to (body) component and the meaning driven by humanism principle -- social significance. In vocabulary teaching in TCFL and Chinese English Dictionary for foreign learne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metaphor mechanism, at the same time attention and analysis of vocabulary (term), the national or regional people's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o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information, fully reveal the meaning of factors, grasp the meaning of nature. To achieve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
【分类号】:H030;H05
【正文快照】: 1引言“身体既是一个环境(自然的一部分),又是自我的中介(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写作、语言和宗教为中介,身体恰好处于人类劳动作用于自然的结合点上,因此,身体决定性地处于世界的自然秩序和世界的文化安排结果之间的人类结合点上。”(布莱恩·特纳2000:99)我们的祖先在认知世界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燕芬;;从“猪舌头”看汉民族语言禁忌的特点[J];民俗研究;2009年02期
2 万晋红;;语言与身体[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3 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4 李红儒,孙赫杰;认知链条上词的意义与指称对象[J];外语学刊;1999年01期
5 黄碧蓉;;从人体词语的意义分布看语义的认知性[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良平;从原始思维看《诗经》兴体诗的文化底蕴[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周福娟;汤定军;;英语词汇语义的认知机制——概念转喻视角[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朱丽玲;Transferred Epithet的表现形式及其修辞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张薇;;基于语言学理论的高校英语教学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张艳;;平原上的小草花——李佩甫小说中“花”的意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6 刘希;;论英语中“red”和汉语中“红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7 侯可怡;;关于英汉人体隐喻化认知异同原因的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8 刘华;;“身体”视域下的英语教学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梅惠;;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看政治修辞[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10 黄珊;;一部解释型的汉语史——对《汉语语法化的历程》的解读[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胡佳;;普通法汉词典新增文化义项的参考原则与模式[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韦忠生;;英语拟人句英译汉探微[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3 石梦婕;;文化翻译学建构新探——基于文化语义学的翻译学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何怀远;;“生产主义批判”的历史和逻辑[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6 潘欣敏;;身体美学视野下的刘谦“魔术热”现象思考[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朱炳祥;;何为“原生态”? 为何“原生态”?[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8 王琛;;文化语义学视角下的翻译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袁爱清;周岩;;媒介转向城市:走向融合的殷切呼唤[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1)——交往与沟通:变迁中的城市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国家建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正辉;委婉语的三维视角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顾铮;英汉比喻类颜色词语对比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阳;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篇连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李玲;婚联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泓;非规约性间接言语行为的语用推理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小飒;基于非范畴化理论的英语动词名词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戈芮卿;委婉语的翻译中的顺应论:《红楼梦》个案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公晓;长春语义学讨论会略述[J];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02期
2 侯玲文;“心”义文化探索[J];汉语学习;2001年03期
3 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华劭;从符号学角度看转喻[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李洪儒;;意见命题意向谓词与命题的搭配——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六[J];外语学刊;2007年04期
6 张绍全;;词义演变的动因与认知机制[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7 李红儒,孙赫杰;认知链条上词的意义与指称对象[J];外语学刊;1999年01期
8 黄碧蓉;翻译视角下的习语文化差异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黄碧蓉;;语言意义的哲学追问:从意义的指称论到意向论[J];求索;2009年01期
10 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悦;论隐喻性词语的功能、构成及理解[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延俊荣;张尹琼;;理解与成功的交流[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3 岳辉;李莉莉;;浅析动物隐喻词语的语言表达与语义系统[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1期
4 张斌科;李英军;;隐喻的认知功能浅析[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曾剑;;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介词“在”的意义多元性[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6 孟青;;从汉字中看隐喻的认知特征[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14期
7 潘婧;张思锐;;语篇幽默中的隐喻阐释[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11期
8 王炳社;;文学隐喻概说[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朱志聪;;从体验哲学看隐喻可译的相对性[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10 闵娜;;汉语人体词隐喻的系统分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文斌;;同隐喻性·异隐喻性·主体性·主体间性·隐喻间性·主体自洽——对隐喻认知构建与解读的思考[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3 吴礼权;刘风玲;;认知视野中的比喻造词[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谢劲松;;隐喻与形而上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谷化琳;;同类比较的字面话语与隐喻话语[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艳;吴念阳;徐凝婷;;垂直性空间隐喻的心理基础——上-下意象图式对理解空间隐喻句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彬;“超隐喻”的透明度[N];文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章黎平;汉语方言人体词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3 武恩义;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黄碧蓉;人体词语语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张玮;隐喻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阈中的文学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子媛;三组人体词语词义演变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2 丰福华;汉语人体眉眼词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葛春意;关于人体隐喻词语的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朱学岚;人体词语的语义、语用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赵翠英;隐喻和相似性的辩证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萌;隐喻的人本原则及其在语言中的表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6年
7 张玉蓉;隐喻的衔接与连贯功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8 金国旗;词义理据和隐喻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怡玮;中西时间隐喻的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郑宝花;中英人体动作隐喻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431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4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