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人格像似与镜像自我——苏曼殊译介拜伦的文学姻缘论

发布时间:2017-12-27 23:33

  本文关键词:人格像似与镜像自我——苏曼殊译介拜伦的文学姻缘论 出处:《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苏曼殊 拜伦 译介 文学姻缘 人格


【摘要】:苏曼殊的拜伦诗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从人格视角观照苏曼殊与拜伦的文学关系,发现他们的人格像似缔结了一对绝佳的跨国文学姻缘。苏曼殊选择拜伦、接受拜伦、译介拜伦是借拜伦的人格镜像自我、表白自我、升华自我,释放自己的社会理想,表征自己的社会志向。
[Abstract]: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Su Manshu's Byron poetry, it was welcomed by the readers, opened up the reader's horizon and inspired the revolutionary enthusiasm of the young read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rsonality Su and Byron's literary relations, find their personality like made a pair of excellent literature of transnational marriage. Su man Shu's choice of Byron, Byron's acceptance and Byron's translation are his social ambitions, which are Byron's personality mirroring self, self expression and self sublimation, releasing her social ideal.
【作者单位】: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YY010) 2010中央高校经费重点课题(201024200038) 湖南省社科基地委托项目(2011JD76) 常州工学院科研基金重点项目(YN1233)
【分类号】:H059;I046
【正文快照】: 在中英文学关系史上,苏曼殊与拜伦可谓情投意合,他们的文学姻缘常被奉为佳话。本文拟从文学接受者的人格视角,挖掘被苏曼殊誉为“他的整个生命、经历和作品,都是用爱国和自由的理想编织起来的”[1]539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进入他的接受视野的人格动因,并力图探明苏曼殊译介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彭继媛;;惠特曼《草叶集》在中日接受差异比较[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7期

2 邢博;解读苏曼殊的人格之谜[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苟欢;;生命真实与人格理想的分野——苏曼殊创作与译诗[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戴从容;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J];苏州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卢晶晶;张德让;;从审美活动的自律性和他律性看苏曼殊对拜伦诗的译介[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乔国强;;试谈文学的界面研究[J];外国语文;2012年05期

7 吉雅杰;吴园林;;论社会变迁与知识分子的角色——以现代精神传统为中心的考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余辉;;苏曼殊与清末民初的“拜伦热”[J];阅读与写作;2008年08期

9 陆草;苏曼殊与拜伦、雪莱之比较[J];中州学刊;198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s,

本文编号:13436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3436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7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