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方言中“可VP”问句的性质

发布时间:2018-01-22 22:34

  本文关键词: “可VP”问句 反复问句 是非问句 谓头位置 出处:《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所谓的"可VP"类疑问句式实为在句中"谓头"句法位置执行"添加"句法手段所造成的结果。既不能把它归入反复问句,也不能归入是非问句,它压根就不是静态的句式。它因同样使用谓头位置而跟反复问句拥有一些相似特点,因同样使用"添加"句法手段而跟带"吗"的是非问句而表现出某些共性。其独特的属性先天性地决定了无论是把它归入反复问句还是是非问句,都能找得出理由,不管把它归入哪种疑问句式都会遇到困难。作为用于谓头位置的疑问副词,"可"类词本身应该存在跨方言的差异。在某些方言中它是一个纯正典型的疑问副词,跟其他疑问句法手段相排斥;在另外一些方言中,它是被弱化了的半个疑问助词,只是兼有疑问功能,它因此而跟其他疑问句法手段在同一句子中合用。
[Abstract]:The so-called "VP" interrogative sentence is actually the result of "adding" syntactic means to "predicate head" in a sentence. It can neither be classified as a repeated question nor as a question of right or wrong. It is not a static sentence at all. It has some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repeated questions because it also uses the same head position. Because of the same use of "add" syntactic means and with "do" and show certain commonalities. Its unique attribute determines whether it is classified as repeated question or non-question. Can find a reason, no matter what kind of interrogative sentence, it will encounter difficulties. Used to say the first position of the question adverb. In some dialects, it is a pure and typical interrogative adverb, which is excluded from other interrogative syntactic devices. In some other dialects, it is a weakened half of the interrogative auxiliary, but has the function of interrogative, so it is used in the same sentence with other interrogative syntactic devices.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澳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语法原则与汉语特殊句式”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09JJD740011)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一“可VP’,问句与反复问句的关系一代语言学大师朱德熙先生(1985)以其特有的锐利眼光和理论视野明确指出,,吴语、西南官话、下江官话等多种汉语方言中存在动词前加用疑问副词的疑问句式。这里的疑问副词包括苏州话中的“阿”、昆明话中的“格”、合肥话中的“克”以及明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琴;;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0年02期

3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一种反复问句[J];方言;1995年03期

4 王琴;;安徽阜阳方言的“可VP”反复问句[J];方言;2008年02期

5 胡利华;;安徽蒙城方言的“可”字句[J];方言;2008年03期

6 罗福腾;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6年03期

7 刘祥柏;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J];方言;1997年01期

8 徐杰;李莹;;汉语“谓头”位置的特殊性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9 何元建;“可”字型问句的反诘语气[J];汉语学习;1996年04期

10 汪如东;海安方言的“可VP”句式[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琴;;阜阳方言“可VP”问句句法特点[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一种反复问句[J];方言;1995年03期

3 胡利华;;安徽蒙城方言的“可”字句[J];方言;2008年03期

4 施其生;;《汕头话读本》所见潮州方言中性问句[J];方言;2009年02期

5 陈曼君;;闽台闽南方言的反复问句[J];方言;2011年02期

6 戚晓杰;;谈汉语句式结构的层面渗透——以《醒世姻缘传》中的两种基本句式为例[J];古汉语研究;2011年01期

7 吴晓红,吴芬芳;安徽颍上话的反复问句形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8 郭辉;郭海峰;;皖北濉溪方言的语气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徐杰;李莹;;汉语“谓头”位置的特殊性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年03期

10 徐杰;;句子的中心与助动词占据的谓头语法位置[J];汉语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4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刘娅琼;汉语会话中的否定反问句和特指反问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贾娇燕;《醒世姻缘传》社会称谓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崔诚恩;现代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李晟宇;呢字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黄平飞;蒙城方言动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3 程瑶;舒城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昭庆;语气副词“何不”的多角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路明洁;外国学生汉语反问句的习得情况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6 张金木;魏晋南北朝齐鲁方言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7 陆侠;蒙城县(立仓镇)方言形容词生动形式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楚艳芳;现代汉语反诘语气副词探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孙庆波;卫辉晋语“可”类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卢红艳;天门方言疑问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梦冰;连城(新泉)话的反复问句[J];方言;1990年02期

2 谢留文;客家方言的一种反复问句[J];方言;1995年03期

3 鲁国尧;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J];方言;2001年04期

4 刘祥柏;六安丁集话的反复问形式[J];方言;1997年01期

5 徐杰;;词组与小句之间的差异及其蕴含的理论意义[J];汉语学报;2005年03期

6 董秀英;徐杰;;假设句句法操作形式的跨语言比较[J];汉语学报;2009年04期

7 马宏程;熊雯;徐杰;;全句否定范畴标记的句法位置及相关解释[J];汉语学报;2010年01期

8 谢旭慧;玉山话疑问副词“可”及其相关句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9 李孝娴;;固始方言“可VP”问句考察[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10 安华林;信阳方言特殊的语法现象论略[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丁崇明;昆明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利霞;;晋语五台片的重叠式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2010年01期

2 宋艳欣;;汉语VP-C1-VP-neg-C2式反复问句初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李德华;;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是非问句习得考察[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4 王琳;;清中叶琉球官话的反复问句研究[J];汉语学报;2010年03期

5 李文浩;;江苏淮阴方言的重叠式反复问句[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6 焦艳;;论中古“宁”“岂”类是非问句与是非型反问句的区别[J];语文学刊;2009年09期

7 王咪咪;;高陵方言的是非问句[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王咪咪;;高陵方言的是非问句[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殷伟;;《五灯会元》中“T,是否?”句式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3期

10 董秀英;;“今天,你X了吗?”流行的原因[J];修辞学习;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晶;;韩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句末字调实验研究[A];第八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暨庆贺吴宗济先生百岁华诞语音科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江海燕;刘岩;卢莉;;维吾尔语疑问语调的实验分析[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孙德金;;语言研究:拓展与突破——“2007·学术前沿论坛”北京市语言学会分论坛综述[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5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景丹;;现代汉语反问范畴的语义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7 王韫佳;阮吕娜;;普通话疑问句语调的实验研究[A];第八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丁雪欢;;对零起点生汉语疑问句习得的个案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邵敬敏;周芍;;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状与思考[A];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万萍;桂北永福官话特色虚词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3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4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5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何霜;忻城壮语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岳立静;《醒世姻缘传》助词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戚晓杰;明清山东方言背景白话文献特殊句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瑛;英汉是非问句和正反问句中说话者倾向性阐释[D];西南大学;2010年

2 孙月美;“把”字句对否定词的选择限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智;现代汉语口语疑问句语调升降规律及其成因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钟梅芬;泰国中学汉语教材疑问句系统考察及学生习得情况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5 宋加群;安徽怀远方言的语气词“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何达兰;汉泰句末语气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良斌;恩施方言疑问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黄娜;《贤愚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华晴岚;对外汉语常用语气助词的教学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59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559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9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