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再申释
本文关键词: 类同原则 微调原则 有据原则 切韵家 禅母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是音韵学者、方言学者不可须臾离的术语。但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字如何称说,学界存在歧读的现象,需要规范,因此我们制作,并发表了《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这个今读表获得了许多同道认可,但也有同道对个别字的读音提出不同的看法。我们现将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的定音工作总结为三原则,再作较详细的申释。
[Abstract]:Fourth sound, 36 letters, 206 rhyme is a phonology, dialectal scholars can not leave a moment of terminology, but there are a certain number of words how to say that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ambiguous reading, need to be standardized. So we made and published "four sounds, 36 letters," and "rhyme". This reading tabl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many others. However,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opinions on the pronunciation of individual words. We summarize the determination of four sounds, 36 letters and 206 rhymes into three principles, and then explain them in more detail.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
【分类号】:H113
【正文快照】: 一在口头的教学和讨论中,音韵学、方言学中常见的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的二百四十六字的读音中有若干字存在歧读现象。科学术语要求形、音、义都应该是唯一的,如有歧异,就应该根据学理、历史等,予以合理的规范,职是之故,我们撰写了《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鲁国尧;吴葆勤;;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J];古汉语研究;2011年03期
2 无奇;;“上声”的“上”读音小议[J];语言研究;198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蔡梦麒;;《说文》今读审订的标准问题[J];语文研究;201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星;三十六字母略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01期
2 周梦贤;略谈“三十六字母”的古今语音关系(上)[J];语文建设;1962年02期
3 ;“古代语音和古书的读音”复习要点[J];中文自修;1994年04期
4 周梦贤;略谈“三十六字母”的古今语音关系(下)[J];语文建设;1962年03期
5 胡从曾;;三十六字母与等韵——兼证古声十九纽[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6 ;UO楲解答[J];历史教学;1955年09期
7 于建松;;早期韵图与三十六字母关系探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周有光;汉姙拼音方案解姫(六)[J];语文建设;1961年06期
9 蔡丽华;;《音韵日月灯》“今韵”声母系统的真实面貌[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群一;云南汉语方音史稿(二)[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董小征;;从《五音集韵》的韵母系统看其音系的性质[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2 林吟;;福州方言韵书《戚林八音》与《加订美全八音》的比较[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王进安;;论韵书编纂中的“助纽”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4 张竹梅;;西夏语第九类声母音值拟测之我见[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5 潘渭水;;《建卅八音》剖析[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孟威;;“等”的研究综述[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耐思;;八思巴字汉语声类考[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二辑)[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华江;《楙镜》考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红;《切韵指掌图》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于建松;早期韵图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王进安;《韵学集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5 薄守生;郑樵小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6 花玉山;汉越音与字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莹莹;《韵镜》与《切韵指掌图》语音比较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2 怓亚荣;宋元等韵门法新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崔鹏;《东国正韵》语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莹春;《横切五声图》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理红;江永古音学述评[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6 国术平;《五音集韵》与《广韵》音系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卢红红;《韵法横图》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马亚平;《五音集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娇;《音韵清浊鉴》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k文霞;李,
本文编号:14684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68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