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杰明视角下译者地位的重构
本文关键词: 翻译 译者 本杰明 语言 纯语言 出处:《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翻译中存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译者处于文化的边缘地位。本杰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纯语言"观,"纯语言"观解构了翻译的"忠实"神话,重构了译者的地位。德曼和德里达对《译者的任务》作过不同的阐释,德曼的解释是:译者可以使原文"再生",译文的失败来自语言功能的失败;德里达揭示了译者是原文的"保护者"的观点。翻译是一个译者在不同时空下进行语言转换的行为,译者不是一个无助的完全被动的工具,译者不可能做到绝对地"忠实",译者的使命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互补与融合。
[Abstract]:There is an embarrassing phenomenon in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is in the marginal position of culture. Benjamin put forward the "pure language" view in "the translator's task", and the "pure language" view deconstructed the myth of "faithfulness" in translation. It reconstructs the translator's position. De Man and Derrida have mad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ranslator's task". De man's explanation is that the translator can "regenerate"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failure of the translation comes from the failure of the language function; Derrida reveals that the translator is the "protector" of the original text. Translation is a translator's act of language conversion in different time and space, and the translator is not a helpless and completely passive tool. The translator cannot be absolutely faithful. His mission is to promote the complementarity and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沃尔特·本杰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德国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和散文家。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本杰明的作品及影响剧增,使得本杰明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及现代美学批评家之一。本杰明将历史唯物主义、德国的理想主义以及犹太神秘主义结合在一起,为西方美学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捷;;论误译之克服——一种文化解释学的分析范式[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杨曼;;翻译与工具书[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3 梁伟达;;格式塔心理学视角下庞德《在地铁车站》译本赏析[J];文史博览(理论);2011年06期
4 周秀兰;李长江;;从文化传播视角析典籍翻译[J];作家;2011年14期
5 马予华;;关联理论视角下文体翻译探微[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付译婷;;从翻译的原创性谈译作的生命再现力(英文)[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韦新建;;中西恭维语对比与翻译[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王静;;译者序:女性主义译者言说之场[J];长城;2011年08期
9 ;《民族翻译》征订启事[J];民族翻译;2008年02期
10 李日武;;浅析彝语词语翻译中的语体风格[J];民族翻译;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韦忠和;;网络和翻译社区的建设[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甘柳青;;翻译的研究[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朱仁印;;翻译研究和理论再认识[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9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闫栗丽;;校企合作培养中高端翻译管理人才[A];2011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5 姚珑;;网格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以林语堂编译《虬髯客传》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谢天振;;翻译:从书房到作坊——MTI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必然性[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孟晋;;我对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相结合的一些认识和体会[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建军;;从人工翻译到协同翻译[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中强;;提高查词和判别效率 提高翻译速度和质量[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彭蓉;;哪里去找又快又好的翻译?——翻译速度,翻译人才职业化面临的新问题[A];中国翻译人才职业发展——2009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雪明;“翻译就跟谈恋爱一样”[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2 复旦大学中文系 陆扬;从翻译的甘苦谈起[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实习记者 邱坤;“不能一味追求成为翻译大国”[N];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傅烨珉;“非正规”翻译照样吃香[N];上海金融报;2010年
5 哈尔滨理工大学 杨晓静;歌曲翻译的四重要求[N];光明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文敏;做一个优秀的翻译很难也很有趣[N];浙江日报;2009年
7 施小炜;闲话翻译[N];文艺报;2011年
8 萧平;浙江研讨飞白、宋兆霖翻译艺术[N];文学报;2008年
9 黄友义;应规范翻译从业人员提高翻译质量与水平[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朱琳琳;当翻译遇到网络[N];云南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淑敏;翻译的历史观—《独立宣言》中译本的历时共时比较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5 屈平;翻译还原:海德格尔现象学下的翻译理论[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D];山东大学;2012年
7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夏晶;晚清科技术语的翻译[D];武汉大学;2012年
9 奥其尔(Gongor Eldev-Ochir);蒙汉语颜色词之国俗语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明;翻译、投影以及译者的徒劳[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陈超;论外宣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D];浙江大学;2006年
3 颜妮娜;认知语境与翻译[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4 岳文静;从译者伦理角度研究林纾的翻译[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5 唐海蓉;从功能主义理论视角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材的编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陈娴;从《伪君子》的两个中文译本看戏剧翻译再创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陈振媛;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围城》的幽默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林爱华;改写理论关照下畅销书的翻译[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范娟;论文学形式在翻译中的陌生化[D];南京大学;2011年
10 刘叶琳;评价理论在童话翻译中的应用[D];南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750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475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