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义词“好”、“坏”的多角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 “好” “坏” 语义 句法 语用 不对称 出处:《延边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标记理论和三个平面知识对反义词“好”、“坏”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考察。从语义、语法、语用功能上对反义词“好”、“坏”的特征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第一章为绪论,包括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及内容、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前人的研究现状,并对行文中所使用的语料进行了简要的说明。 第二章从语义入手,分别对反义词“好”、“坏”的本义、引申义作了细致的分析,概括总结了“好”、“坏”的语义发展情况。 第三章从句法角度出发,对反义词“好”、“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及中心语等情况作了详实的分析,并分别对“好”与副词性成分搭配以及“坏”与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的搭配功能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对“好”、“坏”与具有时体标记义的“了、着、过”的搭配进行了分析说明。 第四章从语用方面对反义词“好”、“坏”作动态考察,分析其交际、强调、话语衔接等功能,并运用相关语言学知识及数据对比分析的手法,对“好”、“坏”在现代汉语的使用频率和“好”、“坏”在语素构词方面,即形式意义上的不对称现象作了考察。 结语部分概括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指出了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antonyms "good" and "bad" by us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markative theory and three plane knowledge. In terms of pragmatic functions, the features of antonyms "good" and "bad" are further understood and understood.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the scope and content of the study, the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evious research, and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corpus used in the text.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meaning of the antonyms "good" and "bad", and summarizes 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good" and "bad". In chapter three, from the syntactic point of view,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ynonyms "good" and "bad" as subjects, predicates, objects, attributives, adverbials, complements and central words. It also analyzes the collocation function of "good" with adverb and "bad" with verb and adjective. The collocation of "too" is analyzed and explained. Chapter 4th makes a dynamic study of the antonyms "good" and "bad" from the aspect of pragmatics, analyzes their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emphasis and cohesion, and makes use of the relevant linguistic knowledge and the technique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data.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use of "good" and "bad" in modern Chinese as well as "good" and "bad" in terms of morpheme formation, that is, asymmetry in formal sense. The conclusion summariz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aper and points ou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丽娜;;从语义的角度谈反义词的判定[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年03期
2 郅友昌;试析俄语反义词的聚合与组合关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3 段汉武;英语中的反义词和反义关系刍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4 周荐;略谈反义词语的几个问题[J];思维与智慧;1985年05期
5 何敏惠;从语义的角度分析反义词的构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6 杨诎人;论日语语义的对立与连续[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年04期
7 周云波;;easy与difficult的用法说明[J];第二课堂(初中);2008年09期
8 刘叔新;;汉语反义词语的类别和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88年03期
9 冯浩菲;“反训”的提法欠妥[J];辞书研究;1993年01期
10 解海江;谈《反义词词林》的收词与编排[J];辞书研究;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云凤;李心科;;云服务环境下的服务聚合方法研究[A];2011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于冰;于守健;丁祥武;乐嘉锦;;基于多层次接口匹配的语义Web服务自动组合研究[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3 洪忻;;网上语言翻译的质量改进策略[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李霖;王红;朱海红;李德仁;;基于形式本体的地理概念语义分析方法[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章真;曹云娟;;模糊集论形式公理化初探[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6 陈玉;;搭配研究及其实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聂文龙;;法律逻辑中的内涵逻辑方法[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华;;浅析“再见”和“拜拜”[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9 陈铁凤;;俄语口语截短复合词研究[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贾雪琴;;基于语义的医疗卫生信息集成[A];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张鹏 本报记者 赵佳月;“‘保守’,是特区的反义词!”[N];南方日报;2008年
2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一级作家 齐鲁石化公司机关 圣光;幸福与痛苦[N];中国石化报;2011年
3 乐天邋编译;语义Web何时展翅高飞?[N];计算机世界;2007年
4 周凤章;药品包装图形语义浅析[N];中国包装报;2001年
5 乐天 编译;语义Web:电脑能懂的网络[N];计算机世界;2011年
6 沈敬怡;谁叩响了Web3.0之门[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7 兰瑞平;提高语文解题能力从语义语境语感入手[N];北京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谌力;标准太多[N];网络世界;2007年
9 罗国菲;浅谈小学英语词汇教学[N];黔西南日报;2008年
10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蒋严冰 邵维忠;UML 2001:标准化的《奥德赛》史诗[N];计算机世界;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祖梅;俄语反义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王葆华;动词的语义及论元配置[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朝涛;中文问答系统中的句型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陈华钧;Web语义查询与推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刘佐艳;语义的模糊性与民族文化[D];黑龙江大学;2003年
6 雒自清;语义块类型、构成及变换的分析与处理[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声学研究所);2004年
7 张建勇;中古汉译佛经反义词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高晓雷;SOZRSL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语言及其求精[D];上海大学;2004年
9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冯毅雄;产品进化设计方法与配置产品定制生产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航;中日色彩语对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2 杨文霞;《孙子兵法》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3 刘立成;汉语唯一性范围副词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t ;“程度副词+名词”的语义、语用和句法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5 石立桩;基于语义的图像检索方法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6 农朗诗;程度补语“极”、“透”、“死”、“坏”个体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静;从语义和语用的视角看文学翻译的科学途径[D];江苏科技大学;2010年
8 方永莲;反义词“好”、“坏”的多角度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9 赵亚丽;《论衡》助动词系统初论[D];吉林大学;2005年
10 赵凤兰;广告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辨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00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00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