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
本文关键词: 认知隐喻学 文化 多维度 对比 异同 出处:《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亚里士多德著述以降,隐喻研究历经了由辞格论辩到哲学、语用学、人类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既独立又相关的探讨。传统的修辞论将隐喻视作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近代学界已广泛地承认其为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的思维模式。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和文化二位一体的范式,特定的文化具有相应的隐喻认知结构。文章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审读隐喻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凸显隐喻在人类认知世界和创造文化中发挥的双重功效,进而揭示跨汉英语言对比各维度异同背后的深刻理据。
[Abstract]:In the writings of Aristotle, the study of metaphor experienced by the rhetoric argumentation to pragmatics, philosophy, anthropology, psychology, cognitive science and other disciplines to explore both independent and correlated.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rhetoric metaphor as a purely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modern scholars have been widely accepted as a kind of things to understand the other a class of things thinking. The essence of metaphor is a cognitive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of the two paradigms, the specific cultural metaphor has the corresponding cognitive structure. From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gnitive Metaphor Perspective on metaphor and culture, to highlight the metaphor in human cognition of the world and create the double effect of culture play, and to reveal the profound science behind the cross languag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rious dimensions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编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基于ERP实验的隐喻认知神经机理研究”(11YJC740094)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认知隐喻学多维跨域研究”(12K14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萍;从隐指看汉语交际中的民族文化折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2 唐祥金;中西文化差异与文化学习[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李彦春;令留学生头疼的称呼[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彭锦维;方言与文化研究的思路[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刘薇;;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赵雨;《诗经》:中国写作原论[J];郴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7 董革非;论隐喻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李丛禾;论隐喻的关联性[J];福建外语;2000年03期
9 戴俊霞;隐喻与人类中心论[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10 江忆文;隐喻与相似性及语义环绕[J];外国语言文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佳;;普通法汉词典新增文化义项的参考原则与模式[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锦玲;意蕴不同的经典[D];暨南大学;2001年
2 彭文钊;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文化释义性研究:理论与方法[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邓城锋;香港学制演变:文化角度的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解海江;汉语编码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7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吴东海;傣语四音格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红霞;论隐喻及其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2 魏立;英汉委婉语之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邓慧蓉;中国地名和文化关系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程杰;论隐喻范畴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晓铭;生命·哲思·美——无名氏小说的语言艺术特征[D];延边大学;2001年
6 惠敏;英汉敬谦语跨文化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向花;时间在英汉词汇中的隐喻表征[D];浙江大学;2002年
8 郝瑞丽;人际关系和称谓系统的跨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玉;英汉称呼语对比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10 李加凤;从文化传播角度分析语言领域的帝国主义[D];黑龙江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丽皓;相同的人性诉求,不尽相同的思维方式——中英爱情诗中隐喻对比研究[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2 宁全新;“Anger”与隐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5期
3 王勤玲;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中英文爱情隐喻与文化的关系[J];语文学刊;2004年07期
4 张祥云;人文教育:复兴“隐喻”价值和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祖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校园流行语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罗莹;田勤琴;;中英隐喻差异分析(英文)[J];青年文学家;2011年08期
3 陈安子;;河南南阳方言词汇初探[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4 勾冬晴;;浅析英汉禁忌语[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5 冯静;;英汉体态语异同之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6 周罡;;认知隐喻视角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初探[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5期
7 杨晓;;英汉姓名对比[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8 田建国;袁小荣;;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修正性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永武;;关于加强新疆双语教学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10 丁晓龙;吴云鹏;;《史记》熟语的民俗文化[J];语文学刊;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3 都建秀;;体态语与态度的表达方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4 林木森;;英汉词语互借对语言文化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5 彭博;;外来词的作用和翻译[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树辉;;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高昌回鹘文化[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李霄鹏;;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宋伟华;;汉英颜色词“红”和“RED”的语义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叶李滨;;从体育专业词汇的普通化趋势看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模艳;现代汉语比喻造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赵钟淑;中韩现代亲属称谓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张莹;译学观念的演进和冲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田良臣;语文科口语课程的多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尚晓明;人和世界语境中的言语行为建构与透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陈心林;南部方言区土家族族群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李莉;国俗语义的认知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陈浪;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彭俊;华文教育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萍;翻译中的词汇空缺[D];山东大学;2005年
2 谭小翠;中美抱怨语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吴莎莎;论语域理论与语言能力的培养[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邹渊;甲骨文器物字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列斌;通过文化教语言之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马凤仙;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外部文化制约因素探析[D];山西大学;2006年
7 张璇;英汉会话开场的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张佳;从消费者行为学角度浅析汽车商标翻译[D];暨南大学;2009年
9 王磊;先秦汉语职业词汇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10 裴文倩;当代社会流行语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10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