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译本的选择与阐释:译者对本土文学的参与——以《肉与死》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2-24 19:06

  本文关键词: 曾朴 译者 《肉与死》 文化参与 出处:《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以小说家曾朴及其子曾虚白合作的一部翻译作品《肉与死》(原作为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的小说Aphrodite)为中心,讨论译者如何通过译本选择与阐释参与本土文学建设。除以该作品矫正文坛性文学泛滥的翻译动机外,曾朴在序言中还竭力强调原作色情内容的"丑"和艺术表现的"美"两方面的反差,突出了对作家的艺术加工以及文学审美特质的重视,从而使肉欲和色情本身不再具备在原作者那里所拥有的天然价值。经过这番阐释,译者同时与当时国内泛滥的性文学及包括"革命文学"在内的功利主义文学展开了对话;而译本作为一个跨文化产品,也就被赋予了原作所并不具备的目的语文化场的诸种信息与话语痕迹,成为目的语文化生产内在的一部分。
[Abstract]: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translation of novelist Zeng Pu and his son Zeng Xubai, "flesh and death" (originally a novel by French writer Pierre Louie), Aphroditeite.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ranslator participat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through the choi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except for the translation motive of correcting the flood of literary literature in this work. In the preface, Zeng Pu also stresses 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ugliness" of the original pornographic content and the "beauty" of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the artistic processing of the writer and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terature. So that the sensuality and pornography themselves no longer have the natural value that they have in the original author. Through this interpretation, the translator also has a dialogue with the sexual literature and the utilitarian literature, including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which was rampant in China at that time; As a cross-cultural product, the translation is endowed with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and discourse trac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cultural field which is not possessed by the original work, and becomes an intrinsic part of the target language production.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分类号】:I046;H059

【共引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仲民;阅读、表达与集体心态[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凌涛;“美的人生观”与“美的社会组织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裕涛;;多元系统论与译者之重生[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2 岑松林;;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度[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年11期

3 尚亚宁;;跨文化传播视野下影视翻译对译者的要求[J];电影文学;2011年15期

4 武辉;;译者主体性彰显下的有意误译[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5 万正发;;论职业翻译中译者与委托人的人际互动[J];唐山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续纪;;试论文化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姚韵松;;翻译理论与翻译伦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刘志芳;;论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体现[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9 王琼;;《翻译自我:在语言与文学之间的体验和身份》介绍[J];大家;2011年17期

10 罗耀华;周晨磊;;语言学术语翻译及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蒙兴灿;;语言多元、文化多样与译者的使命[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曾丽端;;译者、读者的定位和翻译过程的再思考——以奈达的理论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7 田苑娜;;从沟通信息流理论浅谈接力同传[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8 倪睿;李养龙;;从主体间性谈《沉没之鱼》之译写[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高明;;《自由译者之路》[A];2010年中国翻译职业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张从益;彭正银;;走向翻译文化视域中的翻译研究[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 李醒民;译者的资质[N];光明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刘雪明;“翻译就跟谈恋爱一样”[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3 金涛;当代文学翻译为何难觅佳作[N];中国艺术报;2010年

4 汪连兴;既然上了我这条“贼船”……[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杨琳桦;译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余中先;向傅雷看齐[N];人民日报;2010年

8 复旦大学中文系 陆扬;从翻译的甘苦谈起[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朱伟;看“蜂群智慧”如何聚沙成塔[N];文汇报;2011年

10 许明龙;译事历五载,甘苦告世人[N];中华读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4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6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关秀娟;全译语境作用机制论[D];黑龙江大学;2012年

10 刘卫东;翻译伦理重构之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晓辉;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看张白桦及其文学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雷虹;和谐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角色与地位的新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3 吴云涛;文化间性视野下的译者协调者身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凤;从语境视角看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7 黄晓鹏;基于勒菲弗尔三要素理论对译者梁实秋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袁颢;论译者的主体性[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张玉环;论译者的主体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董晶晶;论译者文化身份对葛浩文翻译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1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31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a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