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4 22:16

  本文关键词: 壮语方言 体范畴 体标记 方言地理学 比较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体(aspect)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重要语法范畴。体范畴研究近二三十年来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是,学界对体范畴的界定不甚明晰,研究方法也莫衷一是。在国内不同语言的体范畴研究中,共同语和汉语方言的文献比较丰富,壮语等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文献相对较少。本文利用田野语言学方法收集壮语南北方言13个土语17个方言点的语法材料,综合利用李方桂、郑贻青、刘叔新、罗永现等人对6个不同壮语方言的描写成果,将各个土语的常见体标记进行对比与分析,系统全面地描写壮语的体标记系统,旨在揭示壮语体范畴表达发展的共时特征和历时特征。本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体范畴研究的动态,重点介绍壮语体范畴研究的现有成果,同时论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目的、价值、意义,说明本文语料来源,并进行相关说明。 第二章壮语方言中“V(+O)+As”结构的完成体标记的方言地理分布主要有四种类型,本章中选取代表方言点主要介绍三种,第四种将在第五章中进行介绍。在壮语的北部方言中,汉语完结义动词“了”在壮语中完成体表达中占据重要地位,甚至排斥了固有的完结义动词,抑制了它的进一步语法化。在北部壮语中被抑制的完结义动词,在南部壮语大部分地区发展出同源的完成体标记。武鸣壮语中的1o,广南壮语中?e22,凌云壮语中PJ(?)u42这类既具有体范畴表达功能,又具有其他一些语法功能的语法成分,也值得更深入探索。 第三章“去”义语素与“获得”义语素、“成”义语素在壮语中功能比较繁多,但是共性也是明显的,在大部分的方言中都能做结果补语、动相补语,在语序上也有共性,紧随动词之后,V+As(+0)。动相补语能否发展为更虚化的完成体标记,各地方言表现很不一样。除此之外,各地方言中,上述三类语素的功能还有更多值得深入观察的用法,有些也跟体范畴表达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获得”义动词表示“存在”义。 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壮语方言中的经历体助词。侗台语族语言的经历体助词主要两个来源。第一类是借用汉语的“过”,大部分地区的壮语方言都属于这一类。因为语言接触的复杂性,借用的过程十分复杂,汉语史上的各种功能在现代壮语的共时层面上都存在,当地汉语方言“过”的特殊功能在壮语中也存在。第二类是本族词中的位移动词,主要是“涉水渡河”义动词,在汉语位移动词“过”的影响下,发生平行语法化。除了壮语部分方言、侗水语以外,分布在海南岛上两种侗台语也属于这一类型。 第五章本章主要介绍桂西北壮语方言中完成体助词kwa5的用法。完成体标记kwa5在桂西北的壮语方言中得到充分发展,表完成的功能十分强势。这一功能的强势,不仅制约借词“了”的语法化进程受到其制约,也制约了完成体语义的进一步语法化为经历体标记。 第六章壮语方言中持续体助词的方言差异特别大,部分来自固有词的语法化,更多的则是借自壮族分布区的不同汉语方言。另外,不同方言中,持续体助词在语序和谓词组合类型上存在较大差异。 第六章本章主要介绍三种不同类型的否定词(一般性、祈使性、已然性)在壮语时体表达中的功能。 第八章本章主要介绍既有论著中讨论过的惯常体、起始体、接续体等。这三种体的表达,在壮语方言中语法化程度普遍偏低,更接近词汇手段。 第九章壮语方言中体范畴的表达跟语气词、助词、补语等不同层面的成分密切相关,跟另一个语法范畴“貌”也有一定联系。壮语体标记系统发展的特点,可以在跨壮语方言对比视野内进行观察,也可以从侗语语族语言对比视野内进行观察。语法形式的比较与构拟是一项艰深的工作,但是跨方言和跨语言的对比观察,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共时现象中蕴含的历时现象。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本文是壮语体范畴专题语法研究。本研究在不同方言体助词描写的基础上,对壮语方言的体标记进行跨方言的对比与比较,有利于推动壮语语法研究,特别是壮语体范畴的研究;2、壮语分布的地区处于世界上一个重要的“语言区域”。这一地区的语言接触十分密切,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本研究立足于该区域的一种重要语言的体范畴研究,必将加深学界对该区域语言及其特征的认识。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2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黄平文;;壮语词语形象色彩类别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黄彩庆;;汉语借词对壮语的影响[J];新课程学习(中);2011年07期

3 农友安;苏艳飞;;壮语中农业生产加工工具词汇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苏艳飞;;论壮泰语带被动标记句的分化时间[J];语文学刊;2011年11期

5 覃其文;;汉壮机器翻译初探[J];民族翻译;2011年01期

6 谢海洋;;马山壮语中复数标记“kjoη~5”的演变层次[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王兴赋;;试用布依语、壮语释译《越人歌》[J];民族翻译;2009年04期

8 马丽;;壮语人体词汇语义特征分析——兼与汉语人体词汇比较[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黄德崇;;刍议汉壮翻译中复杂定语句的句法处理[J];民族翻译;2010年01期

10 陈才佳;杨璧菀;;贺州濒危标话方言岛研究[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锦芳;何彦诚;梁敢;杨琴芳;;西林壮汉文化的交融——谈西林壮语汉借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发展变异[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2 张元生;;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C];1982年

3 张元生;;壮族人民的文化遗产——方块壮字[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C];1980年

4 彭金美;曹文;;玉山下镇方言单字调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韦定仍;;古代句町社会浅探[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6 吕嵩崧;;对“句町”及与之相关的西林地名的考释——兼谈广西西林曾为句町国政治中心[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马旷源;;读黄懿陆[A];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文学评论选[C];2007年

8 何正廷;;关于句町国史的研究[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9 陆辉;;关于西林县几处以皇(王)命名地名之考析——句町问题研究与探讨之一[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10 张邦兴;;试论句町古国与广南壮族的渊源[A];句町国与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任荣 百色市右江区人民法院;利用壮语方言审理民商事案件的设想[N];广西法治日报;2011年

2 范忠山;白水方言漫谈[N];渭南日报;201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本刊特约撰稿 欧阳觉亚;海南方言岛:移民文化活化石宝库[N];海南日报;2010年

4 记者 覃海明 通讯员 黄如猛;我区推广使用壮语文工作有创新[N];广西日报;2003年

5 张绍祖;李世瑜与天津方言岛[N];天津日报;2011年

6 韦淑珍;壮语信息处理系统亟待开发[N];中国文化报;2003年

7 新华社记者 李永升 贾奋勇 于长洪;壮语英魂励后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8 记者 禾嘉;南宁有位山歌王[N];广西日报;2006年

9 时光;平民行善的标本意义[N];无锡日报;2009年

10 王奇;语信司赴广西调研民族语言文字工作[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齐旺;台语北部方言核心词变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曹凯;壮语方言体标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韦名应;桂东(林岩)壮语方言岛语音研究:范式综合[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韦茂繁;下坳壮语参考语法[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黄美新;大新壮语形容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梁敢;壮语体貌范畴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黄晓东;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8 陈荣泽;关中地区山东方言岛语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刘春梅;广西平南(官成)话语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煈;清塘壮语核心词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韦秋珍;覃塘勾漏粤语与壮语关系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兰雪香;柳城县六塘壮语代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4 高文亮;高陵县仁和村郓城方言岛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秋兰;露圩壮语汉借词声母的历史层次[D];浙江大学;2011年

6 农友安;壮语农业生产工具词汇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7 杨芬;龙岗壮语语音系统特点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9 蒙桂秀;巴马壮语饮食词汇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10 黄小凤;壮语结果构式[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31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31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e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