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修辞的转类与语法的转类

发布时间:2018-02-26 21:40

  本文关键词: 转类 浮现意义 语用模式 构词模式 句法模式 语法创新 事件语义 出处:《当代修辞学》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转类辞的意义是由创新性句法组合触发的浮现意义。从修辞的转类到语法的转类是一个从语用模式到句法模式逐步规约化的结果。作为一种境迁语,修辞的转类具有两个特点:1)句法特征的不充分性;2)较弱的可类推性。修辞的转类作为语法创新,是一个特定时期的语用模式。从历时的角度看,修辞的转类有可能走向不同的方向。哪些语用模式最终沉淀为句法模式哪些模式成为构词模式涉及多种因素,包括文化因素。本文主要关注名词指称意义以及事件语义方面的动因。
[Abstract]:The meaning of metaphoric words is triggered by innovative syntactic combin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rhetoric to grammar is a result of the gradual regularization from pragmatic mode to syntactic pattern. The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1) the inadequacies of syntactic features and 2) weak analogibility. As a grammatical innovation, the conversion of rhetoric is a pragmatic model in a specific period. The transformation of rhetoric may lead to different directions. Which pragmatic patterns ultimately precipitate into syntactic patterns and which become word-formation patterns involve a variety of factors. Including cultural factor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oun referential meaning as well as the semantic reasons of ev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汉语动态呈现语法研究”(编号:05AYY003)资助
【分类号】:H05;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2 沈家煊;;从“演员是个动词”说起——“名词动用”和“动词名用”的不对称[J];当代修辞学;2010年01期

3 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年05期

4 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彭赏;非范畴化与现代汉语中的名词状语[D];湖南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霍学民;;中美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3 司显柱;彭媛;;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转类词语库的研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管志斌;;超常规“O被X”结构体探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于智荣,闫淑凤;“叠韵”诸说质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邱天;;从句式“比N还N”看语言的动态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7 聂科丰;;从词类范畴化理论看“副词+名词”结构[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聂鸿雁;;现代汉语中名词的功能增值现象[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J];辞书研究;2001年01期

10 李立;;古汉语“叠韵”韵母、韵同说驳议及韵部相同说申诉[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吴立红;现代汉语程度副词组合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5 曾炜;绝对程度副词及相关形式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赵国军;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钱兢;面向对韩汉语教学的“还”类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文格;现代汉语形谓句优先序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洪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转类词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向琦丽;现代汉语名词活用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陈永Zs;试论现代汉语副词的语义指向[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丽;词类活用的多视角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祁峰;定中式[A单+N]中“形名组合”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周丽萍;程度副词对VP的选择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君;新时期汉语词语造词方式及其语法功能的变化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2 唐华生;文言文名词作状语现象浅析[J];川东学刊;1994年03期

3 贾晓桦;浅论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作状语[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4 王小溪;现代汉语非时地名词作状语微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5 何乐士;《世说新语》的语言特色——《世说新语》与《史记》名词作状语比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6 张志华;古汉语中名词作状语的语义类型[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7 黄增寿;名词作比喻式状语质疑[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J];外语研究;2005年01期

9 龙青然;成语中名词性状语的语义分类[J];邵阳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邓锦枫;《过秦论》中名词活用为状语的几种情况[J];铁道师院学报;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冬梅,焦同梅;英语中动词与名词的转类现象[J];焦作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2 徐宜良,黄兵;略论英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法:转类修饰语[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林小兰,刘悦聪;论名词动用[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司显柱;名词定语,,还是形容词定语?──论名词转类之形容词[J];外语教学;1996年02期

5 李生信;词的兼类、转类及其演变规律[J];固原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6 许晋;;人体词语转类用法的文化语言学考察[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2006年04期

7 袁飞,周志高;论英语构词中的名词转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8 刘红松;试论名词的修辞功能[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吴军;英汉介词的转类现象[J];殷都学刊;1996年02期

10 谢应光;名词用作动词时表示的语义关系[J];大学英语;199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君;;从名词用作动词看转类现象及其他[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柳志强;;标注公文附件应注意的问题[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3 滕慧群;;转类生成的本性[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毛成友;;批转性通知的格式[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5 王书生;;关于“请示”与对“请示”的回复[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6 ;Shenzhen[A];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11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会刊[C];2011年

7 赵兴;余正涛;邹俊杰;郭剑毅;毛存礼;;结合依存句法与实体的领域答案句模学习方法[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A卷[C];2011年

8 詹红生;;手法的力学效应研究进展[A];第11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邹琼;;移就的语言结构形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楚福明;刘亮;邓友章;;颈椎病旋转手法探讨[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谢小曼 实习生 谢凯龙;实现“转类晋级”目标[N];潮州日报;2007年

2 记者 王建新;北京确定可燃放烟花爆竹品种[N];人民日报;2005年

3 卢国强;你对烟花爆竹安全知多少[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6年

4 宁公宣 公治;南京春节烟花爆竹燃放明确“三放宽”[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王巍;沪综指跌破4200点[N];河北日报;2007年

6 彭志凯;“九五”中国旅行社迎接挑战[N];中国旅游报;2000年

7 郑建鹏;大学修辞教学理论的困境与突围[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寇建勋;补缺后仍有创新高可能[N];中国证券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文天心;燃放烟花爆竹 勿忘安全[N];黑龙江日报;2006年

10 李宁 朱斯炜 吴益;健全预备役军官管理制度[N];中国国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2 丁志丛;汉语有标转折复句的关联标记模式及使用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4 周建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文体的言说[D];河南大学;2004年

5 卢星华;韩国语准口语形态学研究与韩国语教育[D];延边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丹;基于北大汉语语料库的双音节形容词转类动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殷密超;俄汉语构词变异错合解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铭悦;概念合成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认知解读[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季娜;未登录词的语法功能猜测[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唐潇筱;浮现意义的整合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6 孙碧芸;反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洪芳;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转类词的及物性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胡睿;新词:论定中式复合名词的构词模式与构造过程[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孙崇飞;手部动词“拿”的语义认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金硕;反义复合词词汇化过程中的语义发展[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539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39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5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