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式动词的移动状态层级
本文选题:方式动词(词元) 切入点:移动状态层级 出处:《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根据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原理和美国FrameNet框架网络实践,分析了汉语移动动词中的方式动词词元激活某些框架元素的内在规律。语料统计发现,方式动词有层级之分。层级高,描写性就强。描写性越强,叙事性(过程性、移动性)就越弱,表现移动事件图式节点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亦然。移动方式词元的叙事性和描写性程度的强弱直接作用于框架元素的共现和选择机制。与路径动词词元相比,移动方式动词词元总体上体现为较强的描写性和较弱的叙事性。
[Abstract]:Based on the frame semantics principle of Fillmore and the practice of FrameNet frame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activation of some frame elements by the mode verb word elements in Chinese mobile verbs. Descriptive. The more descriptive, the less narrative (process, mobility), the less likely it is to represent a mobile event schema node. The intensity of narrative and descriptive degree of moving mode directly affects the cooccurrence and selection mechanism of frame elements. On the whole, the verb elements of moving mode are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description and weak narration.
【作者单位】: 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面向信息处理的框架网络运动域框架语义对比研究”(08YYD01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冠华;;处宾动趋结构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2 周领顺;;框架元素Cause的翻译和认定[J];外语研究;2009年06期
3 齐沪扬;;空间位移中主观参照“来/去”的语用含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年04期
4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5 周领顺;;施受组配变化与框架元素的颗粒度[J];外语教学;2008年01期
6 周领顺;;汉、英语义框架网络对比[J];中国外语;2009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栗爽;现代汉语位移动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诗穹;;一层偏正结构的内部歧义现象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2 周国光,黎洪;现代汉语制作动词的配价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胡星;;论能进入“把”字句中的光杆动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江景涛;;自然语言理解的体验性及其数据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5 蔡情情;;《青花》的修辞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6 唐依力;齐沪扬;;多项式NP的语义指向及其做状语的认知理解[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7 张健军;;配价理论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2期
8 姜艳艳;;也谈现代汉语非名词性的“A_单+N_双”结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参照及其格标[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殷国光;华建光;;《庄子》动词配价研究[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2 郭晓麟;;从界限特征看趋向补语的教学[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3 陶氏河宁;;中国人和越南人对空间认知的差别初探[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4 杨海明;;被字句中弱施动角色的层级[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冀铁亮;孙薇薇;穗志方;;语言学与统计方法结合建立汉语动词子类框架类型集[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PHAN VU TUAN ANH(潘武俊英);越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爱玲;汉语、印尼语限定性与描写性状语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芳玲;汉语和老挝语句法比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金凤;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汉语句子语义知识库构建研究[D];鲁东大学;2009年
4 叶利娟;图式理论对高三叙事性文本阅读与写作材料运用的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洁;《活动变人形》中的隐喻认知探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萍;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现代汉语方位词习得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7 佘国秀;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化背景下汉语新词语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8 程道光;行政公文语义的模糊语义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陈忠;;复合趋向补语中“来/去”的句法分布顺序及其理据[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3 陶明忠;马玉蕾;;框架语义学——格语法的第三阶段[J];当代语言学;2008年01期
4 由丽萍;杨翠;;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概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7年06期
5 李临定;究竟哪个“补”哪个?——“动补”格关系再议[J];汉语学习;1984年02期
6 张伯江;动趋式里宾语位置的制约因素[J];汉语学习;1991年06期
7 岳中奇;处所宾语“把”字句中动词补语的制约机制[J];汉语学习;2001年02期
8 齐沪扬;“N+在+处所+V”句式语义特征分析[J];汉语学习;1994年06期
9 冯志伟;;从格语法到框架网络[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易绵竹;从计算语言学角度看语义角色问题[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学惠;;基于框架语义学的同义词辨析及其在词典编纂中的应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刘开瑛;由丽萍;;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构建工程[A];中文信息处理前沿进展——中国中文信息学会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由丽萍;构建现代汉语框架语义知识库技术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2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3 邵敬敏,周芍;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4 袁明军,张慧晶;语义特征研究概观[J];汉语学习;1999年05期
5 张庆云;说“语义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4年04期
6 董淑华,黄贞姬;古汉语词表现的语义特征例说[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7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_1+V_2+O”向“V+C+O”演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王小郴;从预设角度看“与其”句和“宁可”句的区别和归类[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乔芸;刘飒;;现代汉语状态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分析[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王红旗;语义特征及其分析的客观基础[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冯志伟;;框架网络的理解和构建[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沙润霞;;从双宾动词的语义特征和双宾句的句法形式考察一类“动宾结构+宾语”句式[A];黑龙江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毕玉德;程兰涛;;韩国语动词语义分类树的推导[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5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靳光瑾;;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与计算机理解的存现句结构及语义特征分析[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7 陈雪艳;吕国英;李茹;刘伟;;基于层叠条件随机场的句法语义自动标注研究[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王景丹;;现代汉语反问范畴的语义分析[A];第38届国际汉藏语会议论文提要[C];2005年
9 谢英;;关于“NP+不+X+谁+X”句式[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10 阵晓桦;;“在、正、正在”“呢”的语义特征、 句法功能及其教学次序[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徐文兵;愈[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邢福义;“救火”一词说古道今[N];光明日报;2007年
3 语言所 沈家煊;规范工作和词典编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艳平;现代汉语属性名词语义特征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马洪海;汉语交易域框架语义系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石德富;台湾卑南语构词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思明;英汉动结式的认知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楚芬;面向泰国汉语教学的现代汉语“了”的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爱香;视觉动词“见”的语义特征对语法功能的制约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金英;现代汉语致使类复合框架语义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阳华;汉语制(作)成语义框架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彬彬;现代汉语持续性时间副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程森凤;现代汉语动量词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6 任惠淑;汉韩让步复句对比[D];延边大学;2009年
7 何亚萍;湖北天门话程度副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8 黄绮;汉语动词重叠的认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9 景晓君;“NP_1+VP_1+NP_2+VP_2+(NP_3)”结构的歧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10 贺民;“A_单+着”结构句法语义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47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6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