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国际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01:29
本文选题:汉语国际传播 切入点:语言系统 出处:《南京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语言生态学已有研究表明,其跨学科性质为拓展语言学的新研究领域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本研究以生态语言学为研究视角,对世界语言系统及系统的基本生态特征、汉语国际传播的生态动因、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特征以及汉语国际传播的语言生态观等几方面内容进行研究,形成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汉语国际传播研究的大致框架。世界语言构成庞大的语言系统。世界语言系统通过内部联系和一定的秩序将各种语言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多样性、结构性、动态性是世界语言系统的基本特征。健康的语言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能够保障语言多样性,维护语言平等发展,由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构成语言生存空间。目前,在世界语言系统与境的相互作用下,世界语言生态呈现出发展不平衡的态势。英语早期的扩张和现代的强势化导致语言生态不平衡现象加剧。就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的地位而言,汉语作为世界语言系统中的一员,既有系统共性又有个性。本质上是平等,既不先进于某种语言,也不落后于某种语言。由于历史、人口等因素影响,汉语成为世界语言系统中的一支重要语言。但就其现状而言,汉语并不是强势语言,也不是国际性语言。随着历史的发展,汉语国际传播已经从自然传播走向今天的汉语国际推广,其原因可以从生态语言学角度考察得到。首先,语言传播是语言的自然属性。其次,从国内语言环境看,母语教育弱化,年轻人汉语能力下降,母语信心降低,是当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的一个重要现象。因此,汉语国际传播是汉语自身生存发展的需求。在语言传播、文化对话的过程中,借助其他文化的营养,从他者的角度反观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可以充分认清自己。再次,在全球一体化时代,世界文化也呈现出不平衡趋势。西方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对非西方文化特别是东方文化的对立。非西方语言的传播,有利于西方社会掌握不同语言从而从了解不同渠道的信息和不同文化的价值。某种意义上,汉语传播是一种东方思维的传播,是“和”“同”文化观应对西方“中心论”,有利于全人类多角度的理解人类社会与自然,平衡世界文化生态。最后,与世界诸多国家有组织的语言传播推广工作相比,中国有意识、有组织地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起步较晚。当代汉语国际传播与推广意义重大。特别是自古以来,中国版图辽阔、历史文化悠久、人口众多、市场庞大,时常令其他民族和国家感到某种程度的压力。如果没有充分的沟通渠道与对话系统,中国的发展就阻力重重。因此,汉语的国际推广在建立中国与世界有效的话语系统过程中,会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古代、近现代、当代汉语国际传播的历时研究,勾勒出漫长中国汉语国际传播历史的大致脉络。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汉语在每个历史时期国际传播的具体途径不尽相同。古代中国,对外交流与宗教因素是汉语国际传播的推动力;近现代中国,中国的教会学校和海外华文教育在汉语国际传播过称中起着促进作用;当代中国,除了之前的传播途径继续发挥作用之外,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孔子学院成为新形势下新的传播力量。汉语国际传播历时研究表明:尽管不同时期的汉语国际传播存在历史差异性,但共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第一,环境是制约汉语国际传播的重要因素。汉语作为世界语言的一种,其传播必然受到世界语言环境系统的制约。古代中国自然环境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影响显著;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因素对传播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小,反之,由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密切,社会因素成为影响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对自然、社会环境变迁,汉语国际传播需要做出适用性的调整,以实现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达到系统的动态平衡。第二,汉语国际传播的根本动力,来自于汉语自身的语言价值。在没有人为因素强势干预的语言自然选择状态下,语言价值决定了语言传播的广度和速度。汉语价值的增值没有通过殖民、战争等手段获取,而是通过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发展来获得。古代中国其人口数量、GDP值、城市化率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对位,其原因是由于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国家统一等因素,促使古代中国生产力发达,国力强盛。近现代中国内忧外患,国力衰微。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与和平外交政策的实施,促使中国迅速崛起。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来都不是一个崇尚武力和扩张的民族,中国一直走的是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和平发展促进了汉语的国际传播,而汉语国际传播也必然是以和平方式进行,既不存在空间范围的恶意扩张,也不存在对其他语言倾轧现象,而是一种柔性传播。历史实践证明,汉语国际传播一直遵循符合语言生态发展的语言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生态哲学观。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的“回归自然”、“道法自然”、佛家的“众生平等”思想的浸润,使中华民族一直保持着对自然世界、人类世界和谐发展的理想追求。第二是汉语国际传播中的“良性竞争”观。中国语言政策及语言传播政策体现出语言平等观;提升语言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是“和平发展”;关注语言所在国的需求。第三是汉语国际传播的“协同进化”观。语言竞争与生物的自然竞争有着显著区别,语言竞争可以实现“协同进化”。同时,汉字传播的历史证明,汉语国际传播非但没有导致汉语接纳国本土语言衰弱,反之促进了当地语言的健康发展。汉字的传播是语言传播史上“协同进化”最有力的证明。由此可见,语言的国际传播和语言扩张是具有本质区别的两种行为。语言的国际传播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危害其他语言的生存空间,关键是看如何传播。就汉语国际传播而言,自始至终贯穿着维护语言生态的传播观,努力通过“良性竞争”、“协同进化”,形成现代语言传播的生态方式,维护世界语言生态平衡。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19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彭泽润;“英汉双语教学”跟“国家汉语战略”矛盾——语言学家、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马庆株教授访谈录[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2 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罗民;张晋军;谢欧航;黄贺臣;;新汉语水平考试(HSK)海外实施报告[J];中国考试;2011年04期
4 许琳;;汉语国际推广的形势和任务[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2期
5 吴晓萍;;中国形象的提升:来自孔子学院教学的启示——基于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和布莱恩特大学孔子学院问卷的实证分析[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冯小钉;短期留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1577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77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