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朱德熙先生最重要的学术遗产

发布时间:2018-03-09 14:46

  本文选题:汉语语法特点 切入点:词组本位 出处:《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朱先生自认为在摆脱印欧语眼光为主导的传统观念的道路上只是前进了很小的一步,然而这很小的一步正是朱先生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学术遗产。本文认为,朱先生的重要贡献有两项:一,在将分布原理和层次分析法运用于汉语语法分析的时候揭示出汉语不同于印欧语的两个重要特点,建立起比较适应汉语实际的"以词组为本位"的语法体系;二,在建立汉语语法体系的时候明确提出简明性和严谨性同等重要的原则并加以贯彻,使汉语语法研究更加"科学化"。朱先生的理论和体系不是说后人不能修正,但是修正的前提是先要正确理解朱先生,先要搞清楚朱先生究竟是怎么想的和为什么这么想,不然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把朱先生留下的学术遗产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廉价处理掉了。本文最后说明我们关于汉语名词和动词的新观点只是覆盖而不是推翻朱先生的理论。
[Abstract]:Mr. Zhu sees himself as a small step forward on the way out of the traditional Indo-European vision, but this small step is the most important academic legacy that Mr. Zhu has left us. There are two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Mr. Zhu's contributions: first, when applying the distribution principle and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o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grammar, he reveals two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hat are different from the Indo-European language. To set up a phrase-based grammar system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Chinese practice; second, to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 that simplicity and preciseness are equally important when establishing Chinese grammatical system and carry them out. To make the study of Chinese grammar more "scientific". Mr. Zhu's theory and system do not mean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cannot amend, but the premise of the amendment is to understand Mr. Zhu correctly first, and first to find out what Mr. Zhu really thinks and why he thinks so. Otherwise, it will result in serious consequences, and the most valuable thing in the academic legacy left by Mr. Zhu will be disposed of cheaply. Finally, this paper explains that our new views on Chinese nouns and verbs only cover, not disprove, Mr. Zhu's theory.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绍兴文理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朴重奎;单个动词作主语的语义语法考察[J];汉语学习;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岳中奇;“的”的有无与名词性偏正结构的语义差异[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姜望琪;汉语的“句子”与英语的sentence[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陆俭明,郭锐;汉语语法研究所面临的挑战[J];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04期

4 沈家煊,王冬梅;“N的V”和“参照体—目标”构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0年04期

5 陈庆汉;“N的V”短语研究综述[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岳中奇;同位结构与名词性偏正结构[J];语文研究;2001年03期

7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8 王冬梅;“N的V”结构中V的性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陆俭明;;对“NP+的+VP”结构的重新认识[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宛新政;现代汉语致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D];北京大学;1999年

9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水野江文;“X+的+VP”结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3 武氏河;汉语与越南语定中短语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孟德腾;现代汉语NP的VP的演变[D];山西大学;2003年

5 郑海丽;谓语位置上的动词自主义隐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幺若瑜;体词作定语的定中结构中“的”字隐现规律及针对法国学生的教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陈建君;“N的V”结构的考察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8 钱小飞;含“的”最长名词短语的自动识别[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菡;英语对汉语书面语的影响例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荣;汉语“NP的VP”结构在句子中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吴长安;;“这本书的出版”与向心结构理论难题[J];当代语言学;2006年03期

2 徐枢;谭景春;;关于《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词类标注的说明[J];中国语文;2006年01期

3 沈家煊;;“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方式——兼说汉语“糅合”造句[J];中国语文;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思思;;徐通锵先生的“字本位”理论有待完善[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洪忻;;网上语言翻译的质量改进策略[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蔡英杰;《孙子兵法》语法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凤杰;一部具有鲜明结构主义特色的现代汉语语法学著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增慧;朱德熙语法研究综论[D];云南大学;2012年

3 赵红玲;朱德熙语法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莉;“广义形态”说在汉语语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D];新疆大学;2008年

5 薛剑莉;现代汉语短语理论的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徐海英;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语义的转向[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7 赵敏;汉语语法的本位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8 刘云佳;论“正在”进入“把”字句的允准条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连芳;印尼学生汉语动结式理解与输出情况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杨文娟;现代汉语带“得”字的程度补语和状态补语的纠葛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889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5889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3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