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形素句法、论旨指派统一性假设与汉语增元结构证实
本文选题:增元结构 切入点:零形素句法 出处:《华文教学与研究》2011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传统上,增元结构的认定依据动词的黏着性增元形素,汉语因此被认为是非增元语言。然而,零形素句法理论、论旨指派统一性假设、汉语中存在个别显性增元形素的事实、汉语中与非核心论元相关的语义现象等都指向相反的结论:汉语中存在增元结构。在句法方面,增元形素,不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可以允准一个非核心论元,在VP之上投射ApplP。基于语段论的句法推导能够简易地生成汉语各类增元结构的表层句式。
[Abstract]:Traditionally, the confirmation of adjunctive structure is based on the cohesive morpheme of the verb, so Chinese is considered as a non-additive language. However, in the theory of zero-morpheme syntax, the hypothesis of tenor assignment unity,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individual explicit morphemes in Chinese, The semantic phenomena related to non-core arguments in Chinese all point to the opposite conclusion: in Chinese, there are adjunct structures. In syntax, morphemes, whether implicit or explicit, can allow a non-core argument. Projecting applp on VP, the syntactic derivation based on segment theory can easily generate the surface sentence patterns of all kinds of adders in Chinese.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广东高校育苗工程项目“增元结构的句法生成研究”(090027) 广东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非核心论元的入句问题研究”(083037)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2 孙天琦;;谈汉语中旁格成分作宾语现象[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3 马志刚;;Appl结构,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图示与英汉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属性——兼论Appl结构分析法及其对分析英汉语双宾结构的适用性[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何晓炜;;论双宾语结构的APPL分析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马志刚;;局域非对称成分统制结构、语素成分与英汉双宾结构的句法语义属性[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6 程杰;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程杰;温宾利;;动词补语并移:基于自然词序的假设[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8 熊仲儒;论元的句法实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程杰;;论分离式领有名词与隶属名词之间的句法和语义关系[J];现代外语;2007年01期
10 温宾利;程杰;;论轻动词v的纯句法本质[J];现代外语;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春生;;双宾语结构之附缀化假说[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姜玲;;2009年中国生成语法研究述要[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4 欧茹萍;;现代汉语“得”字句研究综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马志刚;;英汉非宾格结构的跨语言差异[J];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02期
6 程杰;;句域的对称性与动词补语并移假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7 Liina Pylkkanen;张文国;盛玉麒;;《引入论元》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2年04期
8 程杰;;增元结构变异现象研究综述[J];当代语言学;2013年01期
9 陈翠竹;;“吃食堂”的生成原因语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陈翠竹;;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王俊;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王姝;紧缩及其句法语义后果[D];吉林大学;2012年
5 高莲花;生成句法框架内的蒙古语动词及其句法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刁世兰;受事成分的句法投射[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权震红;韩国语非叙述性名词配价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曹火群;题元角色:句法—语义接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湛朝虎;英汉双宾句式的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书华;“V到”句式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学鹏;中文V+O~P结构的认知语用阐释[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3 聂莉莉;英语双宾语结构和与格结构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俊;汉语名源动词生成的句法—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5 龙媛;英语多元问句的优先效应及解读[D];湘潭大学;2011年
6 田思萍;基于统计的汉英双及物结构对译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克云;否定标记“没有”的句法语义分析[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金艳;英汉双宾构式的构式语义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9 刘晗璐;汉语水平考试的语法题难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罗梦鹿;双宾语句式动词的配价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周长银;现代汉语给字句的生成句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0年03期
3 何晓炜;;双宾语结构的生成语法研究[J];当代语言学;2009年03期
4 林纾平;英汉双宾语结构对比[J];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5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6 杨永忠;;Vi+NP句法异位的语用动机[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7 马志刚;;局部成分统制结构与领有名词提升[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戴曼纯,高海英;从英语限定性关系从句看“外置”与不移动[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9 严辰松;;“给予”双及物结构中的转喻[J];外语学刊;2007年02期
10 程杰;温宾利;;对汉语两类非核心论元的APPL结构分析——兼论英汉APPL结构之差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丹阳;;形态句法学角度下法汉被动语态的异同[J];现代交际;2011年10期
2 李炯;;论汉语随意会话的特征[J];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3 林相周,李冬;英汉翻译讲话[J];中国远程教育;1982年05期
4 吴超强;;汉语、壮语结构不同的比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5 舒梧;《汉语倒排词典》出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2期
6 傅民杰;俄汉语言习惯的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7 杨福林;漫谈汉语的口头表达[J];内蒙古电大学刊;1989年01期
8 元鸿仁;论汉语“繁化”之成因[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9 张耀成;浅谈母语对英语学习产生的不良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4年06期
10 王嘉,
本文编号:1635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35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