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以视译促交传——一项基于实证的相关性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18-03-22 15:32

  本文选题:视译 切入点:交替传译 出处:《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视译通常被视为同传训练必要的辅助手段,然而视译训练是否可以引入本科生交传课程存在着争议。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揭示视译训练与交传训练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视译训练有助于交传训练水平的提高,且对交传训练中的意义摄取和流畅度影响显著。建议将视译训练纳入本科生交传口译课程,以促进学生交传水平的提高。
[Abstract]:Visual translation is usually seen as a necessary aid for co-transmission training, However, it is controversial whether video translation training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he undergraduate cross-translation course. This paper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deo translation training and cross-translation training through empir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ideo translation training contributes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evel of cross-translation train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visual translation training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undergraduate interpreting course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communication level.
【作者单位】: 安徽工程大学;
【基金】:安徽工程大学教研项目“视译在口译教学中的研究”(2009yjy37)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军峰;论口译的翻译单位[J];中国科技翻译;2005年02期

2 张吉良;同声传译的自我训练途径[J];中国翻译;2004年05期

3 王红卫;口译中的“顺句驱动”原则及“视译”和“听译”教学法[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万宏瑜;视译过程的认知研究对本科口译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坤;;由关联理论视角看口译[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9期

2 鲍晓英;口译标准“信”的实现——记忆心理学在口译中的应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张威;;英汉同声传译“顺句驱动”操作的理据透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马丽丝;;基于关联交际的同声传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5 刘绍龙;王柳琪;;对近十年中国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6 罗淑兰;口译信息传递原则与策略[J];国际商务研究;2005年05期

7 孔菊芳;;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谈口译中的短时记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武光军;;中西同声传译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科技翻译;2006年04期

9 刘文红;口译对策论之基本策略:解释[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10 钟再强;;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灵活性[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春慧;口译中的信息处理[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黎小燕;汉英口译中双语思维模式差异问题的应对方法[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5年

3 王静;中国高层外交环境中的汉英口译[D];四川大学;2005年

4 马辉;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能力对交替口译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陈林;“不忠实”翻译的原因及积极作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周颖;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口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静;一项汉英连续传译中衔接手段转换的实证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8 王瑛;视译练习对同声传译训练的效果[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范晓彦;论连声传译中的短时记忆[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赵红霞;[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n\;英译汉:深层结构上的动态切分[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冯百才;翻译中的“意义单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3 张吉良;论译员的口译准备工作[J];中国科技翻译;2003年03期

4 彭长江;也谈翻译单位[J];外语研究;2000年01期

5 司显柱;对近二十年中国译学界对翻译单位命题研究的述评[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6 司显柱;翻译单位多元互补性理论探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7 汤jun;再探翻译单位[J];山东外语教学;2001年03期

8 张吉良;交替传译与同声传译辨[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1期

9 曾利沙;论“翻译单位”研究的动态观——兼论译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10 徐盛桓;再论主位和述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乔艳;;十年来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技巧综述[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年Z5期

2 杜振兴;;浅谈对会议口译的认识[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3 丁惠;马群英;;从顺应理论的角度看交替传译中的语用流利性[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满易;;交替传译中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的认知心理依据[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6期

5 康志峰;邱东林;;交替传译与“AA+EA”策略[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6 姚艳波;;交替传译课堂中学生译员口译能力的发展之路[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杨英姿;;谈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的三个衔接[J];中国翻译;2011年03期

8 高颖;;口译新趋势——电话口译[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张旭东;;同声传译的释意理论视角——浅论面对时间压力的同传信息处理原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思佳;;交替传译笔记——理论与提高[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曹汀;;CS1之争:谁与争锋?——浅谈交替传译是否易于同声传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胡竞;;交替传译笔记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书林;;电视口译探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赵巍;;翻译学术语规范化的实践及效果反思[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睿琳;;主旨口译初探[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邓_g;;手语翻译职业化——中美澳对比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潘衍习;着力打造翻译出版两大品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2 本报记者 丰捷;同声传译:期待传承与创新的教学突破[N];光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虞文婷;交替传译中自我监控机制与自我修正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孙序;交替传译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胡凌鹊;交替传译中笔记的心理语言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谌莉文;口译思维过程中的意义协商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亚磊;论认知负荷模型关照下的交替传译准确度的提升[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2 雷云;符号使用与交替传译准确度的关系[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3 吴兴昊;论交替传译中笔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喻景予;关于工作记忆对交替传译表现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卢祺晋;如何利用笔记提高交替传译的质量[D];湖南大学;2012年

6 孙丽;交替传译笔记问题的实证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婷婷;论商务会议交替传译中的模糊性及其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杨鑫宇;论交替传译中的逻辑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9 鲁静;交替传译中的笔记问题及应对策略[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赵品一;笔记对交替传译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49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49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1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