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格式的演变轨迹及其语义模式
本文选题:“被-”格式 切入点:基本特征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摘要】:在当代汉语新词语中,2009年4月问世的"被-"格式衍生的新词数量最多。对这一典型格式进行深入考察,无论是对汉语新词语研究还是词汇语义学,都具有理论和方法上的重要价值。1."被-"格式的演变轨迹为三阶段:"被××"成为"自为行为致使"表达式导致"被-"的语义偏离→"被××"生出"遭遇虚假事件"表达式引发"被-"的语义转化→"被-"格式后接成分多样化促使"被-"的语义进一步衍化。2."被-"格式包括致使、遭受、蒙受等语义模式。3."被-"格式的表达特点可概括为:所指现象的否定性、所持态度的不满性、所言风格的调侃性。
[Abstract]: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new words, "was published in April 2009 -" the largest number of new words derived format.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is typical format, whether it is the Chinese new words or lexical semantics, has the important value of.1. evolu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the" format for the three stage: "by * *" become "self expression" behavior caused "by" lead to "semantic deviation * *" produce "encounter false incident" triggered "by the expression" semantic conversion, "by" format after prompted "by composition diversity" semantic.2. "is further derived -" the format includes, suffer, suffer such as semantic pattern "by.3." format expression feature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negative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of discontent, the attitude of ridicule said style.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当代新词语典型词群的动态与深度研究”(11YYC014) 中国矿业大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新闻语言的应用研究”(编号:2009W20)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分类号】:H03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振来;;“被V”和“被VN”及其词汇化分析[J];汉语学习;2008年05期
2 王振来;;“被”构词特点及词汇化分析[J];汉字文化;2008年01期
3 李葆嘉;;荀子的王者制名论与约定俗成说[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4 邱雪玫;李葆嘉;;论当代汉语新词的词音结构多音节化[J];语言文字应用;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方遂;论语气三角和句末点号[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杨晓黎;;传承语素:汉语语素分析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汪锦绣;;《新编现代汉语》疏误辨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4 刘仁三;;张斌《新编现代汉语》疏误浅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5 陈颖彦;;浅谈“很+名词”结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6 郝璐;;浅析新兴结构——“被X”格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7 李美霞;权达;;汉字性质及发展规律探析——兼评有关反对汉字改革的错误观点[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洁;;网络语言之语法变异现象[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张春燕;;“介词+小句”结构的功能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10 李睢云;刘冬青;;《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方位名词计量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王晓辉;;语义双关修辞解读中的隐喻思维与认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楚群;;三音节新词语构造理据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顺美;《老乞大》《朴通事》常用词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金锡永;现代汉语外来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肖珊;基于概念语义的言说动词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黄生太;《红楼梦》拟声词及其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敏姿;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欢;现代汉语名词的复数表达形式及其标记问题[D];南昌大学;2010年
8 崔学勤;汉语字母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刘晓娟;临沂方言零声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晓娜;语境在对外汉语词义教学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晨宇;;汉语三音节新词语与类词缀的发展初探[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2 王灿龙;词汇化二例——兼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3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周启模;汉语新词的特征[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5 沈孟璎;字母词的称名与音读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沈孟璎;汉语新的词缀化倾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4期
7 刁晏斌;;现代汉语词的音节及其发展变化[J];南开语言学刊;2006年01期
8 蒋可心;;当代汉语词语音节形式的变化及其对词汇系统的影响[J];求是学刊;2006年04期
9 张淑敏;汉语新词语构成情况的一个考察[J];社科纵横;1995年05期
10 杨永卫;当代汉语新词语的音节形式特征[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启熹;;龙岩方言的基本特征[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郑燕萍;曹炜;;关于现代汉语植物词基本特征的计量考察——兼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植物词的诠释中存在的问题[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王枫;;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基本特征[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彭鲜红;;也论汉字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涵义[J];西江月;2010年02期
5 张新友;;“度”的语义演变轨迹探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吴卓明;;应用文语言的两个基本特征[J];中文自修;1995年04期
7 周莉萍;;普通话二级甲等的基本特征及达此级别的辅导对策[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韩承红;;太白、岐山一带方言的子变韵[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新友;娜琳;;“族”的语义演变轨迹探析[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任竞春;;“霸”的语义演变轨迹探析——从“X霸”新词说起[J];汉字文化;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韧之;;拓扑学理论框架下英汉语言模态的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肖惠萍;;浅析博客标题语言的基本特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雅媚;;英汉语中被动语态表达的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惠萍;;网络媒体语言的直白少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王彩;;纳西东巴文构建中的客体意识[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彭丽君;;民族语言意识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叶宝忠;;文献述评写作之我见[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8 刘娜;王小捷;;两类中文特殊句式的语义角色标注[A];第四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姜文兆;“网语”泛滥当遏止[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通讯员 王树丰 记者 徐华;中国话语语言学研究会成立[N];河北日报;2006年
3 姜文兆;“网语”泛滥值得关注[N];今日信息报;2007年
4 姜文兆;“网语”泛滥值得关注并应予遏止[N];中华新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王文胜;处州方言的地理语言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3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汉江;《现代汉语词典》三字词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钱理;现代汉语惯用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赵红芳;《聊斋俚曲》俗语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冯志静;翻译中的语义模式[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思文;隐喻的认知语境观[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丁雪妮;意外义语气副词“幸亏”、“偏偏”、“竟然”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朱峰;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培松;“强调类”语气副词语篇分析的个案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马晓菲;英汉拒绝言语行为对比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晓露;俄汉隐喻辞格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77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77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