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赣方言临川片代词的特点
本文选题:赣方言 切入点:临川片 出处:《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临川片隶属赣方言,此片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指示代词的类型不仅包括常见的二分法、存在争议的三分法,而且还出现了几乎未见报道的四分法;语音的"感染作用"普遍存在于整片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系统中;三身代词单数具有格的变化;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之间存在同源关系。
[Abstract]:Linchuan film belongs to Gan dialect. The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nd personal pronouns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the types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include not only the common dichotomy, the controversial three-point method, but also the quaternion that has hardly been reported; The "infective effect" of pronunciation is generally found in the whole system of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nd personal pronouns, the singular number of three-body pronouns has the change of case, and there is a homolog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emonstrative pronouns and personal pronouns.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分类号】:H17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年03期
2 唐正大;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J];方言;2005年02期
3 储泽祥,邓云华;指示代词的类型和共性[J];当代语言学;2003年04期
4 张维佳;;山西晋语指示代词三分系统的来源[J];中国语文;2005年05期
5 林素娥;;汉语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同形类型及其动因初探[J];语言科学;2006年05期
6 汪化云;汉语方言指示代词三分现象初探[J];语言研究;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周刚;连词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3 张锦兰,张德让;译语文化与译作的变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4 蒋华;指示代词“这”的上下指差异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冯智强;汉英对比研究的又一座高峰——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汉英对比思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钱莉绚;英语的“形合”与汉语的“意合”之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汪强;;《论语》单音节形容词研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8 黎新第;也说“们──每──们”的反复变化[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9 唐韵;《元曲选》宾白中的“些”“些儿”“一些(儿)”(上)[J];西华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唐韵;《元曲选》宾白中的“些”“些儿”“一些(儿)”(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卢小群;湘南土话代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蒋华;现代汉语“这/那”类指示代词的多维度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历;“五四”时期儿童文学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吴洁;英汉翻译与汉语欧化现象[D];外交学院;2001年
4 周建国;唐洋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5 李小芳;临县三交话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7 桂云鹏;论英汉指代词之翻译[D];四川大学;2002年
8 栗学英;义净译著词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9 郑敏惠;福州方言“有+VP”句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汪媛;[D];安徽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桥本万太郎;现代吴语的类型学[J];方言;1979年03期
2 孙立新;关中方言代词概要[J];方言;2002年03期
3 唐正大;关中方言第三人称指称形式的类型学研究[J];方言;2005年02期
4 曹秀玲;汉语“这/那”不对称性的语篇考察[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5 高永奇!300072;莽语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4期
6 李大勤,江荻;扎话概况[J];民族语文;2001年06期
7 邢向东;陕北晋语沿河方言的指示代词及其来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汪化云;黄冈方言的指示代词[J];语言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炫;;客赣方言语体标记比较研究[J];大舞台;2011年08期
2 林清书;;再说武平中山军家话与客赣方言的关系[J];龙岩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王保成;;怀川话漫谈[J];寻根;2011年03期
4 王宏佳;汪国胜;;江汉平原方言语音的几个特点[J];方言;2011年03期
5 ;七大方言区[J];天津政协;2011年05期
6 刘乃仲;万雅立;;南昌方言中独特的语气助词[J];现代交际;2011年05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肖九根;;从赣方言词汇的形成与发展看其内外运行机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周根飞;;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韦丽平;赵咪;曹文;;与上声和曲折调变读有关的文献调研——基于《方言》杂志的调查与统计[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乔全生;认识晋方言[N];太原日报;2008年
2 刘勇;推广普通话任重而道远[N];江西日报;2003年
3 刘大先;语言、民族主义与有效的历史[N];中国民族报;2009年
4 ;方言时尚与地方色相[N];中国文化报;2003年
5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外语教研部副教授 谈慧娟;打开赣语言这个文化资源的宝库[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岱娜;学习普通话 讲好普通话[N];汕头日报;2005年
7 杨锡彭;从符号学角度再谈名与实[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8 蔡燕雁;鼻音n和边音l的辨正[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9 曹志耘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研究所;面向问题:汉语方言研究愿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廷玉;赣方言特征词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2 肖萍;江西吴城方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冬香;湖南赣语语音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5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芳;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王志勇;弋阳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3 徐奇;江西境内赣方言动词完成体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4 孙珊珊;湖南洞口赣方言完成体的表示法[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徐建;安徽太湖方言语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余颂辉;上高(镇渡)音系[D];南昌大学;2006年
7 张蓓蓓;隆回县桃洪镇话和六都寨话的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徐芳;湖南洞口赣方言词汇的初步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胡茜;湖南洞口方言语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洋;岳阳方言的语音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7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7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