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系词的语法化过程与趋势

发布时间:2018-03-31 05:13

  本文选题:系词 切入点:语法化 出处:《汉语学习》2013年05期


【摘要】:本文以汉语"是"为例,通过跨语言对比,详细考察了系词的语法化路径。研究发现,相应语法化过程由形容词性用法开始,经过动词、代词等用法过渡到语义为空但功能却更为专有的系词。之后,系词再进一步语法化为一个焦点标记,从而替代了语序焦点的表达法。根据相关历史与方言的语料,本文提出系词有进一步语法化为主题标记的趋势。相应的一系列语法化过程遵循了语法化诸原则。并且当代类型学研究表明,系词的各语法化阶段和趋势具有跨语言的普遍特征。
[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the Chinese word "is" as an example,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ath of the system word through cross-language comparison.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corresponding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begins with the adjective usage and passes through the verb. Pronoun and other usage transition to the semantic empty but more functional but more exclusive. After that, the term further grammar into a focal mark, thus replacing the word focus expression.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history and dialect corpu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is a tendency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to thematic markers. A seri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es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typology studies show that, The grammaticalization stages and trends of syllable have the universal feature of cross-language.
【作者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东华大学外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董希谦;古汉语系词“是”的产生和发展[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2 王力;中国文法中的系词[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37年01期

3 韩巍峰;梅德明;;形义错配结构及其主题化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石毓智;徐杰;;汉语史上疑问形式的类型学转变及其机制——焦点标记“是”的产生及其影响[J];中国语文;2001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俊勋;从高诱注看东汉北方代词系统的调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2 李强;“动+趋1+宾+趋2”的语义及结构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3 李强;;“被XX”格式的语言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4 王媛媛;;中古汉语中的介词“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褚福侠;;元曲“量词+儿”用法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曾良;;明清小说词语俗写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方云云;;近代汉语“脖子语义场”主导词的历时演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刘光明;《颜氏家训》的被动句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10 孙慧;;浅析汉语“被”字式的演进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张平忠;;中古以O啛R音由}0廔洪的雕散式音燮[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蒋仁萍;;古代汉语代词“之”的回指用法与语序的互动[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吴万和;;从中古汉语词汇语法现象看《列子》是托古伪书[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武宏琛;;现代汉语疑问代词非疑问用法研究述评[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7 潘志刚;;论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李亚茹;;《鼻奈耶》量词研究[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杜凤梅;古齐鲁语声母系统构拟[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洪梅;中古入声韵在明清韵书中的演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海瑛;《万历野获编》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林琳;“代词+(的)+名词”结构中“的”字隐现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苏章海;进化与融合:中西语言学元语言关键词系统对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丹丹;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插入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颖;《常语寻源》及其所辑释民俗语汇和俗语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雪;《世说新语》主谓句系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燕芳;《儿女英雄传》亲属称谓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伯江,方梅;汉语口语的主位结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2 张烈材;;特斯尼埃的《结构句法基础》简介[J];国外语言学;1985年02期

3 许余龙;;“把”子句新析——《从主题—评论的观点看‘把’子句》一文评介[J];国外语言学;1989年01期

4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5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7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8 刘丹青;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J];方言;2001年04期

9 郭燕妮;;致使义把字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J];汉语学报;2008年01期

10 邓思颖;;“形义错配”与名物化的参数分析[J];汉语学报;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瑾;;从语法化角度看语言共性[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文正;;“是”的词性归属[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3 马贝加;蔡嵘;;系词“是”的语法化[J];古汉语研究;2006年03期

4 J.Good;程丽霞;;《语言共性与语言演变》介绍[J];当代语言学;2010年02期

5 金立鑫;;语言类型学——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6 李慧敏;判断词“是”语法化研究简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陆文君;;从儿童语言习得视角看语言共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8 王兴才;;副词后缀“为”的形成及其类推范围[J];古汉语研究;2010年02期

9 徐德庵;;上古汉语中的系词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年02期

10 徐俊霞;“V见”之“见”的语法化过程[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国辉;隋虹;;语言语境语法化作用的英汉语对比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国辉;;实用虚化 虚用实化——语法化与词汇化的辩证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张军;;藏缅语系词判断句的类型特征[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邹仁;;“了”、“却”的语法化以及“了”、“却”的替换[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建设;;从明清闽南方言戏文看“著”的语法化过程[A];福建省语言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赵学德;;论语法化术语译名的标准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秋丽;;泉州方言介词“嘞”的语法化及涉及的相关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9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刘扬锦;;语言的共性研究——英汉语“上”、“下”方位隐喻所反映的语言共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王路;“一‘是’到底”成大道[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6 引甫;颇具特色的语文工具书[N];光明日报;2007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东北师范大学 彭爽;现代汉语旁指代词功能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9 宗守云 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教授;语言研究创新要关注:前沿、文献、理论与写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谢晓明 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汉语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娅曼;汉语系词“是”的来源与成因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解植永;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张尹琼;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D];复旦大学;2005年

6 覃东生;对广西三个区域性语法现象的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SYEDA ARZOO RIAZ(阿珠);汉语与乌尔都语量范畴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9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蔡华祥;盐城(步凤)方言动态助词及相关语法手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丽;汉语系词“是”的主观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张蕾;现代汉语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孙琦;《颜氏家训》连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4 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关“得”字句的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文星;使、叫、让在现代汉语兼语句中的语法化[D];河南大学;2004年

6 骆美婵;主谓插入语的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8 范群;“给”的语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点标记功能[D];山西大学;2005年

9 尤翠云;名词谓语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彭吉军;“X不X”结构的语法化考察[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92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92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3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