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儿童主观化表达发展的个案研究
本文选题:汉语儿童 切入点:主观化表达手段 出处:《中国语文》2011年05期
【摘要】:通过对一名北京话儿童四岁前发展性语料的考察,我们发现主观性及主观化表达手段习得顺序首先是主观情感,然后是主观认识。主观化表达手段的发展伴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通过考察四岁前儿童"还"等多义副词义项的习得可以看到早期儿童已经具备了"窄化"、"泛化"、"乐观推理"以及"语境吸纳"等认知能力并以此来扩展并使用词语的意义,还初步获得了交互主观化表达能力,而影响主观义发展的各种认知能力可能同时也影响了各种主观化表达手段的发展特征。另外,儿童主观化表达手段的丰富与句法结构的复杂度发展具有共变关系,主观性作为主客观互动的语义是驱动儿童句法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
[Abstract]: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a Beijing children before the age of fou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rpus, we found that th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e expression means the acquisition order first is the subjective emotion, and subjective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 mean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ability,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 under four years of age "and" senses of polysemous adverb acquisition can see early children already have a "narrow", "generalization", "optimistic reasoning" and "context to absorb" cognitive ability and to extend and use the word meaning, have acquired the interaction of subjective expression abi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influence subjective meaning of development may also affect the subjective the expression means. In addition, covary with children's subjective expression means of syntactic structure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mantic subjectivity as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nteraction is driving children's word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w.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号09YJA740081)的阶段成果 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SM200810028001的支持
【分类号】:H19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朱冠明;情态与汉语情态动词[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2期
2 张云秋;赵学彬;;早期儿童副词习得的优先序列——北京话早期儿童副词习得个案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3期
3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4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玲;早期儿童语言泛化现象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根芹,卢霞;汉语拷贝型副词"又"的语义研究——从脑白金广告说起[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2 高增霞;副词“还”的基本义[J];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02期
3 童小娥;副词“还”各义项的发展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8期
4 张望发,张莹;超前夸张句式的特征与基本类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陈安平;《马氏文通》的语值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靳焱,倪兰;疑问代词研究综述[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S2期
7 李杰;试论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状语的疑问功能[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8 方霁;现代汉语祈使句的语用研究(下)[J];语文研究;2000年01期
9 温锁林;贺桂兰;;有关焦点问题的一些理论思考[J];语文研究;2006年02期
10 范晓;;语用的动态分析和静态分析[J];语言科学;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周守晋;;“连……也/都……”格式补议[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2 许国萍;;差比句中的情态动词意义分布考察[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家胜;级次与标准理论的语言学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郭婷婷;现代汉语疑问句的信息结构与功能类型[D];武汉大学;2005年
4 韩戈玲;语用标记语:双边最佳交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王华伟;现代日语否定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6 张俊阁;明清山东方言代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罗耀华;副词性非主谓句成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振平;单音形容词作状语和补语的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军;单双音节意欲形容词句法语义特征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游舒;“比”字句结论项的结构及度量级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童小娥;副词“还”的各项意义的演变及其语义网络系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4 徐茗;现代汉语比字句结果项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建华;副词“还、也、又、再”的重复义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邵健;否定的语义模型[D];浙江大学;2006年
7 王红生;元代以来的古汉语虚词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8 刘大祥;汉语零形回指的多视角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9 朱峰;介词框架“除了……以外”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10 许恺恺;“很多”、“很少”的对称性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年01期
2 方梅;;认证义谓宾动词的虚化——从谓宾动词到语用标记[J];中国语文;2005年06期
3 张彬,薛山;英语学习中的概括、过度概括与母语干扰[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4 周国光;儿童习得副词的偏向性特点[J];汉语学习;2000年04期
5 齐沪扬;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汉语学习;2002年02期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二)[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7 王永德;基于认知发展的儿童汉语句法习得[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黄进;儿童语言中个体量词“个”的运用及其他[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9 刘佐艳;从认知角度看多义现象[J];外语研究;2002年05期
10 张云秋;王忠玲;肖永华;;四岁前儿童否定结构类型及误用的认知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许和平;;汉语情态动词语义和句法初探[A];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云;;语素意识对留学生汉语阅读的作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7期
2 孙雅静;范莉;;语言学习者语法中的负极项——负极项的习得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3 李欣欣;;从词汇对认知的影响角度再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庄;汉语基数词语义和语用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范莉;儿童和成人语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辖域[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莉维;汉语儿童趋向动词习得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汲克龙;两至四岁汉语儿童叙事语篇生成能力的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孙艳红;四岁前汉语儿童名词性偏正短语习得情况考察[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4 赵芳;基于用法建构理论的汉语儿童主谓结构习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谭娟;汉语儿童对量词和否定词辖域关系的认识[D];湘潭大学;2010年
6 陈素梅;汉语儿童对图形和汉、英词汇的视觉加工[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吴琳;试论汉语儿童语用能力的发展[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8 车艳;英汉儿童早期副词习得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9年
9 康积勤;动词的论元结构在2-5岁儿童动词理解和习得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周杰;南方汉语儿童有特定的词汇学习制约条件吗?[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689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89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