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认知角度看“生前”与“死前”

发布时间:2018-04-01 03:34

  本文选题:认知语言学 切入点:生前 出处:《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摘要】: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以前贤对时间认知的研究为基础,利用汉语的"左视认知"模型,对"生前"和"死前"的同义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二者之所以同义,是因为在时间轴上,分别代表二者的两个点都落在同一区域;而它们之间之所以又存在着细微差别,与时间轴上分别代表它们的两个点所组成的线段与射线长度的有定与无定有关。
[Abstract]:In the framework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based on the study of time cognition,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synonyms between "before death" and "before death" by using the Chinese model of "left visual cogni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two are synonymous.Because on the timeline, each of the two points falls in the same area, and there are subtl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The line segments which represent the two points on the time axis are related to the determination and uncertainty of the ray length.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
【分类号】:H13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婉梅;表处所的“在Np”的语义分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何清顺;汉英词汇重叠式附加意义对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张柏青;“二十四韵”语境别义──《二十四诗品》作者补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周元琳;“(一)点儿”的语法功能和语用特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5期

8 唐爱华;安徽宿松方言的指示代词[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董晓英;三类特殊的粘着短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冯智强;汉英对比研究的又一座高峰——华东师范大学潘文国教授汉英对比思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袁明军;;《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拟声词[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邢红兵;;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动词用法频率词典[A];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蔡红录;周静;;古汉语语法和语序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陈万龙;;方位词“前”的歧义用法[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鲁晓琨;;助动词“会”的语义探索及与“能”的对比[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8 金廷恩;;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与完句成分研究[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9 张全真;;动词“算”的语义、语用及语法偏误分析[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昝红英;张坤丽;柴玉梅;俞士汶;;现代汉语虚词知识库的研究[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东晶;俄汉代词指示语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3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4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6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梁晓波;致使词汇与结构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李肃宁;俄汉语空间关系表达形式和手段的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4 张雪莲;《水浒全传》的数量表达方式[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谢钰;语法化和情态动词的完成形式[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韩淑华;汉语的“什么”与英语的“what”[D];延边大学;2001年

7 王群;《醒世姻缘传》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季安锋;时间副词“老”、“老是”意义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白瑞雪;“动词+在+地点名词”结构中的重新分析现象[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10 刘瑛;现代汉语正反问反问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寅;狭义与广义语法化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2 彭媛;原型范畴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及其启示[J];孝感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易明珍;隐喻的认知与文化[J];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04期

4 刘国辉;;拓扑心理学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含关联性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朱晓军;;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个体量词搭配——以“条”为例[J];语言与翻译;2006年04期

6 赵海亮;;《汉语大字典》“女”族词的文化内涵与认知[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0期

7 江晓红;;语用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J];中国外语;2006年06期

8 周莉华;;认知语言学框架下的隐喻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9 胡佳;;关于隐喻翻译的探讨[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02期

10 张海会;;认知视野下的方位性隐喻“上、下”及其文化隐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分组讨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田英;;浅谈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与翻译能力培养[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日程安排[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王寅;;汉语“动名构造”与英语“VN构造”的对比——一项基于语料库“吃-名/eat-N构造”的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崔希亮;;认知语言学: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A];对外汉语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汉语学习与认知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9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2 张茧;语言学家来湘论道[N];湖南日报;2007年

3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4 张青;基于汉字的汉语信息语法研究[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黄忠廉 焦鹏帅 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科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外语学院;建构翻译地理学新学科体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江晓红 肇庆学院外国语学院;多元与融合:语用研究的认知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名词动用的认知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刘宇红;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指称解读:限定名词词组的外指与前指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蔡言胜;《世说新语》方位词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5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魏在江;英汉语篇连贯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8 龙丹;魏晋核心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道锋;《史记》动词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加宏;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2 何俊平;译者的心路历程[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3 吴立莉;论认知取向的翻译和翻译教学[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4 廖立方;认知语言学与系统功能语法在语篇连贯分析中的互补性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5 王大成;现代汉语动词重叠构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于燕萍;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杜玲莉;英汉语篇照应词的认知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吕芳;庄子《逍遥游》的博喻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9 靖安典;从认知角度看韩礼德的语法隐喻[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逯红梅;篇章理解的认知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93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693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1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