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出发试论汉语符号系统能指的双重性
本文选题:索绪尔 切入点:语言文字关系悖论 出处:《语文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索绪尔在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上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他认为语言优先于文字,文字的出现使语言受到了污染,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语言离不开文字。文章认为索绪尔的悖论是建立在表音体系的文字基础上的。汉字的性质不同于表音体系的文字,汉字具有很强的表义和辨义功能,具有很强的能指性。文章以索绪尔文字悖论为基点,从汉字出发,阐述了汉语符号系统能指的双重性。
[Abstract]:Saussure has a paradox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writing. On the one hand, he thinks that language takes precedence over words, and the appearance of characters pollutes language. On the other hand, he thinks that language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words.This paper argues that Saussure's paradox is based on the phonetic system.The character of Chinese character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phonetic system.Based on Saussure's Paradox,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ual character of signifier in Chinese sign system.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H1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大遂;简论偏旁和偏旁教学[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陈秀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索绪尔哲学语言观述评[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4 税昌锡;语义特征分析的作用和语义特征的提取[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5 雷红;意象图式和隐喻的非命题意义[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易敏;在对译与比较中观察汉语词义系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朱大明;;科技论文题名中“研究”一词的使用原则[J];编辑学报;2006年03期
8 朱秀元;索尔·贝娄小说的二项对立艺术初探[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王雪梅;英语语感的内涵[J];滨州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10 张良林;索绪尔与皮尔士符号学观差异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何小菲;;“杂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码中的运用及受众的解读——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周频;;在学习词典中采用语义网络凸显语词意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4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祁艳;;“自V”结构中“自”的浅谈[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孟国;;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语速问题的调查和思考[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10 孟柱亿;;韩汉孪生词对汉语学习的影响[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聂仁发;现代汉语语篇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文贞惠;现代汉语否定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5 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7 宋永圭;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否定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9 韩鸿;中国大众影像生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曹道巴特尔;蒙汉历史接触与蒙古族语言文化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贤景;三种否定比较句的联系与区别——“不如”、“不比”、“没有”型比较句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2 陈烁;《儿女英雄传》状态词研究——从《儿女英雄传》与《红楼梦》的比较看《儿女英雄传》中状态词的若干特点[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4 唐春英;英汉歧义现象对比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公丕民;英语中语言转述的功能视角[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6 徐秀芬;名动组合的偏正结构的多维考察[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明媚;“并/可+否定”的主观性差异研究[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
8 张洪岩;英汉情态助动词对比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9 付安权;东乡族小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与教学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沈颖青;现代汉语“V_1+V_2”状中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贵元;现代汉字字形三论[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柯彼德;;关于汉字教学的一些新设想[A];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忆宁;班威尼斯特对发展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所作的贡献[J];现代外语;1985年03期
2 李传伟;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评介[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3 ;《索绪尔语言理论新探》出版[J];汉字文化;2000年01期
4 聂志平;有关《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三个问题[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赵毅;略论陈望道对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早期介绍和运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6 刘勃;索绪尔及其现代语言学思想试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7 胡云晚;李守亭;;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再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俞芳芳;;索绪尔语言学思想研究[J];华章;2008年Z1期
9 朱小英;;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区分理论评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10 石青青;;结构主义语言学溯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滕慧群;;索绪尔学说在中国[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2 徐思益;;王希杰对索绪尔学说的发展[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岑运强;;论言语的语言学[A];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学术前沿论坛文集[C];2002年
4 熊学亮;;论所指的能指域[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5 王希杰;;零度和偏离面面观[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6 杨u&;;汉字符号与索绪尔[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7 朱少红;;发展中的王希杰的语言观[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维贤;;关于自然语言符号学的一个梯形图解[A];第一届、第二届东亚符号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1998年
9 赵晓伟;;语言符号任意性之我见[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晗蕾;;王希杰老师授课笔记摘录[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腾慧群;索绪尔学说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裴文;索绪尔语言理论体系中的时空观[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李开 南京大学中文系;说“言”道“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傅其林 整理;把符号打开[N];社会科学报;2004年
5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季海宏;交流中的理解与误解[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居延安邋宋怀强 吴洪林;跨语沟通: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跨世纪话题[N];文汇报;2007年
7 欧阳骏鹏;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个流派[N];中华读书报;2002年
8 云南大学外语学院2008级高师班 韦小岿;数字习语与民族文化透视[N];云南经济日报;2010年
9 张志毅;“眼睛是在脸上笑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民族所 纳日碧力戈;人类学的语言定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艳茹;语言的结构之思[D];吉林大学;2005年
2 赵宏宇;索绪尔语言学理论对西方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于全有;语言底蕴的哲学追索[D];吉林大学;2008年
4 贺春英;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眸与反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李曙光;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重新语境化及其在书面新闻语篇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涛;结构·功能·符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肖书文;中日当代修辞学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俭伟;巴赫金言语体裁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灿煌;从语言的理据看术语翻译的三种方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2 朱蓓蓓;博杜恩·德·库尔特内的语言思想[D];吉林大学;2007年
3 刘辉;索绪尔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观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9年
4 陈业俊;索绪尔语言哲学与相对主义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陈宣;能指及其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陈宣;能指及其意义[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罗阳;词汇符号中的象似性和任意性纵览[D];四川大学;2003年
8 谷文文;有关艺术象征的语言学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飞;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10 张雯;语言符合任意性原则及其在辞格实证分析中的运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12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