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商标命名的认知转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04 09:40

  本文选题:商标命名 切入点:认知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本文旨在借助认知转喻理论探究商标命名的构建机制。研究发现,转喻之于商标命名具有普适性。一方面,根据域扩展转喻机制和域压缩转喻机制,商标命名在"商品ICM"下可分为"生产地"替代"商品"、"生产原料"替代"商品"等六类;另一方面,从Langacker概念转喻的理论视角观之,商标命名的转喻机制受体验原则、文化择取、关联原则的制约。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trademark naming by means of cognitive metonymy theory.It is found that metonymy is universal in trademark naming.On the one hand, according to the domain extension metonymy mechanism and domain compressed metonymy mechanism, the trademark name can be divided into six categories under "commodity ICM", "place of production" instead of "commodity", "production raw material" instead of "commodity", etc.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acker's concept metonymy, the metonymy mechanism of trademark naming is restricted by the principle of experience, cultural choice and relevance principle.
【作者单位】: 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亚军;汉语商标命名的国际化走势与策略[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2 朱亚军;商标命名的符号学阐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黎明;杨敏锋;;拼音商标的缺陷[J];中华商标;2009年04期

2 杨敏锋;;首字母缩写商标的利弊[J];中华商标;2009年06期

3 诸葛巧媛;;化妆品商标的翻译原则及方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徐惠芳;;跨文化背景下看商标命名的信息诉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5 冯丽姣;;商标翻译的原则与方法[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程迎新;;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品牌名称翻译的语义差异[J];成功(教育);2010年04期

7 韩虎林;;中文品牌商标英译的创造性信息增值[J];滁州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张昀霓;;文化所指层面的商标翻译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彭学龙;;商标五分法的法学与符号学分析[J];电子知识产权;2007年03期

10 王友琴;;从文化视角探析商标翻译的方法[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价值及品牌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2 袁真富;驰名商标异化的制度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3 任广旭;中韩数词应用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邹莹洁;长沙店名的社会心理修辞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翔;商标翻译的多角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白辉;多元互补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吴永长;药品中文商品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萌萌;国产商业电影中植入式广告的语言符号特征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严菊环;目的论视角下化妆品品牌的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梁多;接受美学视角下英语商标词汉译[D];中南大学;2011年

9 陈梅梅;模因论对英语商标汉译的启示[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彬;基于模因翻译论的药品英文商品名汉译规范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维佳;汉语商标词语的借用及其意义的错位[J];汉语学习;1997年02期

2 王珏;汉文化对外来词的驯化[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3 王铭玉;对皮尔斯符号思想的语言学阐释[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4 乐眉云;索绪尔的符号学语言观[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瑾;彭建武;;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2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3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衔接——各派分歧、理论背景及实验支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4 岳贵祥;;唐诗中的转喻种类[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18期

5 张明杰;;概念转喻的语篇衔接力研究[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年01期

6 房晶;;基于概念转喻视域的语篇衔接功能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05期

7 刘桂玲;杨忠;;类型学框架下的语法转喻和语法隐喻研究——《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赵霞;;语义框架:概念转喻映现的认知基础[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9 管振彬;;委婉生成机制的认知理据探究[J];襄樊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魏在江;;概念转喻与语篇连贯——认知与语篇的界面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卢卫中;刘玉华;;试析概念转喻在小说叙事和理解中的作用[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彭玉海;;动词转喻与题元结构的认知语义功能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彭玉海;;动词转喻与题元结构的认知语义功能分析[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石春让;;科研论文写作中的汉英杂糅现象及编辑策略[A];机制创新·合作共赢——第8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尚鸣;商标命名三注意[N];经理日报;2003年

2 袁嘉;浅谈企业和商标命名[N];经理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王莉;汪庆聪:驻村干部的本色人生[N];国家电网报;2010年

4 成涛;打造卓越品牌标识[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5 实习记者 任小俊;实施商标战略 促进农民增收[N];喀什日报(汉);2006年

6 裴亮;进入冬天但不能“冬眠”[N];北京商报;2009年

7 杭州新希望;白猫股份:新洲集团入主值得关注[N];上海证券报;2008年

8 记者  黄天香;武汉部分道路将重新有偿命名[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冯剑云;创新是成就好商标的核心动力[N];中国工商报;2005年

10 高谋;第十七计“抛砖引玉”[N];黑龙江经济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2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潘明霞;汉英“身物互喻”词汇对比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5 陈敏哲;英语动词时与完成体及其语义互动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石洛祥;中国英语学习者惯用语块习得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谢军;霍克斯英译《红楼梦》细节化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天贤;认知框架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9 杨成虎;语法转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转转;理想认知模式下的中文商标命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2 付正玲;类指句的概念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4 郑晟楠;《水浒传》小说叙事中概念转喻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5 李美荣;概念转喻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吉林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楠楠;等级幽默中的概念转喻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敏;概念转喻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刘则平;概念转喻能力对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影响的实证研究[D];广州大学;2012年

9 郭强;李商隐诗的认知诗学研究—概念隐喻、概念转喻与象似性视角[D];湖南大学;2011年

10 任旭;网络语言中概念转喻的认知机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094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94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b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