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工厂的工人”类词组歧义倾向性研究——来自眼动实验的证据
本文选题:眼动 切入点:歧义 出处:《汉语学习》2011年02期
【摘要】: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分析"三个工厂的工人"类词组歧义的倾向性。分析发现,"三个工厂的工人"类词组的强倾向意义与弱倾向意义在眼动指标上差异显著,"三个工厂的工人"类词组中的"数量"和"的"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强倾向性的意义表现,可以从认知上的距离象似性、可及性和标记理论得到解释。总注视时间在强弱倾向性上的显著差异性是被试从认知上进行重新分析的结果。
[Abstract]:In this study, eye movement techniqu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tendency of ambiguity in the phrase "three factory workers".It is found that the strong and weak tendency meanings of the phrase "workers in three factorie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eye movement index, and the "quantity" and "number" in the phrase "workers in three factor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meaning of strong tendency can be explained by cognitive distance iconicity, accessibility and marker theory.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endency of total fixation time is the result of cognitive reanalysi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师范大学;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现代汉语句法歧义消解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TJZW10-2-51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亚旭,张厚粲,舒华;汉语偏正/述宾歧义短语加工初探[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2 王才康;基于项目的方差分析探讨[J];心理学报;2000年02期
3 刘贤俊;;歧义句的可及性考察[J];语言研究;2006年03期
4 张仙峰;叶文玲;;当前阅读研究中眼动指标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3期
5 徐阳春,钱书新;“N_1+的+N_2”结构歧义考察[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6 尤庆学;歧义度的调查与分析[J];汉语学习;2000年05期
7 钱书新;也谈“N_1+N_2”结构中“的”之使用规律[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秋;动词对受事宾语典型性强弱的制约[J];汉语学习;2005年03期
2 谢晖;诠释法律的文字工具及其效力[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1期
3 胡河宁;;组织意象图式中的组织传播隐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张志宏;董粤章;;习语演进的认知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王扬;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任风雷;;隐喻意识,隐喻能力和二语习得[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宋然然;;语用层面的象似性考察[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徐志敏;图式理论在语篇阅读中的作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9 朱宁;陈洁;;“Head”语义扩展分析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10 袁海霞;;从方位词“内”、“外”探讨亲属称谓的空间隐喻[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冰清;;参见的认知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武继红;;论学习词典中隐喻对搭配形成的影响——基于认知语义学的搭配研究[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建军;;刍议英汉词典例证的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侯丽娟;;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理论及其外语教学应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卢水林;;隐喻在英语成语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7 高军;;隐喻与英语学习词典中一词多义词汇的释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8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曹德和;;“规范度评价以什么为根据”再论——从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谈起[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郭中;;论语言符号任意性和理据性的对立统一[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保义;相信和怀疑:附加疑问句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2 迟毓凯;文本阅读中情境模型空间维度的非线索更新[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3 俞理明;汉语缩略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李晋霞;现代汉语定中“V双+N双”结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6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徐默凡;现代汉语工具范畴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道英;“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9 彭兰玉;衡阳方言语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樊中元;现代汉语一名多量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晖;单音节反义形容词不对称现象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王晓亮;汉语一价动词的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吉田泰谦;汉语肯定句与否定句不对称现象的考察[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0年
4 李林;三种认知语言观与外语教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5 郑珂;中英情感隐喻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吕晓娟;从认知的角度分析比较英汉空间隐喻[D];西北工业大学;2001年
7 徐敏;英语中的性别岐视[D];湖南大学;2001年
8 周秀娟;英汉“中间阶段”情感的隐喻概念对比[D];延边大学;2001年
9 崔晓玲;英语因果复合句与汉语因果复句的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01年
10 王天佑;关于VA了动补结构[D];延边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学军,张兴利,史瑞萍;工作记忆、表达方式和同质性对线性三段论推理影响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3期
2 阎国利,田宏杰,白学军;工作记忆与汉语歧义句加工的眼动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3期
3 李勇,阴国恩,陈燕丽;阅读中疲劳、心理负荷因素对瞳孔大小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3期
4 邱震强;歧义现象研究的回顾及前瞻[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5 李峰;论歧义的制约[J];新疆社科论坛;1994年Z1期
6 石东方,舒华,张厚粲;汉语句子可继续性对句子理解加工的即时影响[J];心理学报;2001年01期
7 阎国利,白学军;中文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J];心理学动态;2000年03期
8 周明强;歧义、歧解和用歧的认知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3期
9 冯志伟;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歧义消解方法[J];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01期
10 张亚旭,张厚粲,舒华;汉语偏正/述宾歧义短语加工初探[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甜;;从意义优选理论分析歧义现象[J];青春岁月;2011年18期
2 邵敬敏;;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J];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3 黄彩玉;陈树千;;语音与歧义关系研究综述[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4 韩颖;;广告语中歧义的认知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艳华;现代汉语实词语法功能考察及词类体系重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煜;汉语短语歧义结构受限消歧策略探讨[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2 宣恒大;“名_1(+的)+名_2”歧义结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斌;数量短语语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侯冬梅;“V_双+N_双”偏正结构的考察与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姚炜;面向信息处理的N+N+N结构消歧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景晓君;“NP_1+VP_1+NP_2+VP_2+(NP_3)”结构的歧义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姚益龙;“VP+NP_1+的+NP_2”结构歧义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郝彦;“V+你的+N”歧义的形式化考察[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9 姜涛;汉语花园路径现象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赵海萍;交际意图与“X比Y还W”的功能类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95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09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