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志大兵相声的认知语境研究
本文选题:奇志大兵相声 切入点:认知语境 出处:《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1期
【摘要】:任何语言要达到一定的交际效果必须以语境为依托。本文以奇志大兵的相声为研究对象,试图从认知语境的角度对奇志大兵相声的语言效果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以丰富相声语言的研究,促使人们更为深刻地了解南方一些本土相声。作者运用认知语境理论对奇志大兵相声台词文本的方言,独特的语言风格,语用偏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相声语言刺激并激活了观众的认知语境,观众通过已有的语言知识,情景知识,背景知识对相声语言进行理解,从而产生幽默,达到了应有的相声语言交际效果。
[Abstract]:To achieve a certain communicative effect, any language must rely on context.To promot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some local crosstalk in the South.Based on the cognitive context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dialects, unique language styles and pragmatic deviations of Qizhi Dabing's cross talk lines.We find that crosstalk language stimulates and activates the audience's cognitive context, and the audience understands the crosstalk language through existing language knowledge, situational knowledge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thus producing humor.The communication effect of cross talk language has been achieved.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13;I207.3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学亮;语用学和认知语境[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春;认知语境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探析[D];广州大学;2011年
2 杨利平;奇志大兵相声的语言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宁媚;;从语用学视角看语言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2 张静;;语境研究回顾与反思[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0期
3 张伟超;;认知语境与阅读对话教学的整合[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5期
4 黄元清;刘言生;;语境研究概述[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5 刘萍萍;;从语用视角看矛盾修辞和移就修辞中的逻辑矛盾[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6 陈玲敏;;认知语境视角下英语句法歧义句的意义建构[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7 郑宇静;;认知语境在听力对话理解过程中的作用[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8 余娜;;浅析修辞语境[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9 齐建英;;论倒置的法律推理[J];重庆与世界;2011年15期
10 桂永霞;;顺应理论与图式理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叶蔚萍;;语境化思维模式在听力教学中的应用[A];福建省外文学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冯炜;《唐律疏议》问答体疏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雪芹;《论语》英译语境化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Zhang Xinhong;[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0年
6 侯国金;语用标记等效原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胡霞;认知语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8 王勤玲;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10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芳;标记性:《血色浪漫》中玩笑话语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彭可;变异修辞的认知属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岳娟;用关联理论阐述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作用[D];南昌大学;2011年
4 刘芬;认知关联语境下的外交语言语用模糊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琛颖;普适计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觉的语境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6 孙志彩;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隐喻翻译[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张剑;对外汉语副词教学之语境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高晶晶;模因视角下网络语言的造词机制和进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刘莉;冯巩相声的语言艺术特色[D];河南大学;2011年
10 王琳;从关联视角看《雷雨》英译本对文化缺省的补偿办法[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江汉;认知语境的构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汪景寿;试论相声的语言[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61年06期
3 迟毓凯;金西文章阅读表征理论述评[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谭锦文;认知语境及其构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许静;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J];国际政治研究;1999年04期
6 王希杰;论语言的环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卞成林;论言语环境的主体建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8 周国光;;修辞手法和语义变异[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1期
9 曾立英,邵湘萍;规范修辞和变异修辞论述评[J];湖北三峡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10 俞吾金;“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守盈;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0年
2 王桂平;图式理论在复杂系统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3 曲菁菁;语境与话语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艳艳;基于图式的交互模式对非英语专业学生阅读教学的影响[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国华;从关联理论看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6年
6 张俊道;基于语境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费红霞;从关联理论看小品言语幽默的制造策略[D];广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严小香;;论《年青的时候》中的语体交叉渗透[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安琪;;诗歌的语言与抒情性问题[J];诗潮;2005年05期
3 张小玉;;论诗歌意境欣赏的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吴晓东;;神话研究的认知视角[J];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04期
5 罗钱军;;认知语境在语篇主题解读中的工作机制——兼析姜夔词《点绛唇》语篇主题[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刘小凤;;从刻意曲解分析网络笑话幽默[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1期
7 白晓燕;温根其其格;;违反合作原则中数量准则和质量准则产生的语言效果——以三毛《稻草人手记》为例[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8 齐东武;;从关联理论看东北小品中的话题突转幽默——以赵本山的作品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9 白云霜;;所答非所问,无关却相联——从语用学视角分析小品《捐款》的幽默语言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4期
10 赵虹;;小说交际的认知语用研究——品读《红楼梦》[J];山东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亮;;俭约修辞策略营构的妙境——张岱小品文语言艺术析论[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安石榴;从障碍中获得力量[N];文艺报;2011年
2 李东华;爱在笑声中洋溢[N];文艺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杨利平;奇志大兵相声的语言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徐艳霞;八十年代诗歌简论[D];四川大学;2005年
3 耿昕;相声语言中的文化预设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4 苏茂兴;李存葆散文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张璐;关联理论下反语在《红楼梦》会话中的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6 袁喜竹;《左传》与《史记》史实相同部分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那;基于关联理论老舍戏剧作品中话语标记语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10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0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