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X以”的成词过程——以“加以”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04 23:33

  本文选题:构式 切入点:“X以” 出处:《古汉语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对汉语中"加以"代表的"X以"类构词,文章利用北京大学古汉语语料库进行历时研究,发现周秦时期的"加之以"有向"加以"演化的趋势,后接成分为名词;两汉时期"加之以"和"加以"基本并用,"加以"仍为独立的两个词;发展到六朝时期,"加以"一分为二:一类词化为连词,一类实现动介融合,"加之以"逐渐没落,"X以"的"给予"构式的源结构走向基本解体,"加以"已类似今天的形式动词,但"X以"类词的内部发展并不平衡。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diachronic study on the "X to" type of word formation,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Bei"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using the ancient Chinese corpus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finds out the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plus" in the Zhou and Qin dynasties, followed by the following component as a noun.During the Han Dynasty, the basic use of "he" and "be" were still two independent words; in the period of the six dynasties, "Bei"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 kind of words changed into conjunctions.The source structure of "giving" structure of "X" is basically disintegrated, which is similar to the formal verb of today, but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X" is not balanced.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徐州医学院公共外语部;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锡良;介词“以”的起源和发展[J];古汉语研究;1998年01期

2 周刚;形式动词的次分类[J];汉语学习;1987年01期

3 方环海;刘继磊;赵鸣;;“X了”的虚化问题——以“完了”的个案研究为例[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4 刘丹青;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J];语言研究;2001年02期

5 何洪峰;;先秦介词“以”的悬空及其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张家合;;元刊杂剧的疑问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刘亚男;;略谈“相”的词义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6 郭璇;;“恨不得”的词汇化动因与机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董强;;浅析介词“同”的产生[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陈荣泽;;近十年汉语方言研究的新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刘哲;;反义复合词“死活”的语法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武振玉;金文“以”字用法初探[J];北方论丛;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方向红;宋春阳;;介连兼类词“以”的句法语义区别特征及消歧策略[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俊;对《红楼梦》中称呼语的所指和意图的研究:认知语用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文;现代汉语存现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缘传》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9 罗自群;现代汉语方言持续标记的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鞠金城;韩国语汉字词“(?)”的意义和功能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晶晶;《孟子》的介词“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艳艳;“V一把”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2 沈家煊;实词虚化的机制──《演化而来的语法》评介[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3 汪维辉;“所以”完全变成连词的时代[J];古汉语研究;2002年02期

4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5 龙国富;;试论“以”“持”不能进入狭义处置式的原因[J];古汉语研究;2007年01期

6 张月明;《论语》、《孟子》、《左传》中的“可以”[J];古汉语研究;1997年02期

7 王红厂;;“V前后”格式中动词的特点[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8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9 王兴才;;关于“之所以”[J];汉语学报;2007年04期

10 李宗江;说“完了”[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曾慧;;构式角度下的汉语重叠形式的英语注释方法和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1年26期

2 陈满华;;类型学视野下的首词重复构式[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司继涛;;重言格多视角认知阐释[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4 袁野;;试论汉语的体压制[J];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03期

5 高莉;;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影响句子结构的因素[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王盼;;“还+NP呢”构式新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7 武艳超;;流行语“V的不是A,是B”微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8 雍茜;;多维变换与构式分析——以“L+V着+NP”及相关句式为例[J];语文知识;2011年02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建理;;英汉直接致使移动句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韩丹;;“主事居后‘得’字句”的构式义及其认知解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刘燕玲;实行国际标准是大势所趋[N];健康报;2001年

2 记者 杨静;加拿大瞄准中国木结构建筑市场[N];中国建材报;2001年

3 魏奕雄;峨眉自古天下奇[N];社会科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2 胡孝斌;现代汉语双叠四字格AABB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王建伟;英汉语中非宾格现象之认知构式角度探索[D];复旦大学;2008年

4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清艳;现代汉语中“V个N/VP”结构与隐性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倩;现代汉语增量与减量构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中芹;“非A不可”格式探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陈明芳;现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的构式制约机制[D];暨南大学;2009年

3 戴玮;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认知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琴;汉英动宾结构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尚荣;程度副词和名词关系的多角度探讨[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黄少静;构式和(名词)功能意义在英语名转动词句子理解中的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芳;现代汉语述补结构语法意义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莹;汉语名词+动词结构意义生成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9 王姝;构式语法视角下的动词词义增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竟成;英语身体部位上升构式及其认知功能理据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122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122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e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