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差异探
本文选题:“既然”句 切入点:“因为”句 出处:《汉语学习》2013年04期
【摘要】:"既然"句和"因为"句主观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句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句看成听说双方共知的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辑,因而其结论一般也是听说双方共同接受的,像英语"since"小句一样具有人际主观性。
[Abstract]:"since" sentences "and" because "sentence subjectivity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former table interactive subjectivity, the latter does not necessarily show interactive subjectivity."Like the "since" clause in English, it has interpersonal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杭州师范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现代汉语话语指称研究”(项目编号:10YJC740140)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0HQYY01)资助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郭继懋;;“因为所以”句和“既然那么”句的差异[J];汉语学习;2008年03期
2 李文山;;从语法化的角度看“由于”与“既然”的句法位置差异[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沈家煊;;复句三域“行、知、言”[J];中国语文;2003年03期
4 李晋霞;刘云;;“由于”与“既然”的主观性差异[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5 李宇凤;;反问的回应类型与否定意义[J];中国语文;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岁;;“V+Num+是+Num”构式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3 汪红艳;开启之功 创新之力——略论汉语语法学的草创与革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4 李国庆;现代汉语的“不是P,也是Q”复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刘开骅;;选择问句疑问语气词脱落的历时轨迹与内在动因[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袁卫华;;《五灯会元》中带语气副词的测度问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陈勇;名词谓语句研究综述[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义现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家煊;;“名动词”的反思:问题和对策[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郭锐;;语义等值和汉语虚词的意义分析[A];和谐社会:社会公正与风险管理——2005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下卷)[C];2005年
3 陈昌来;;特殊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周红红;;外来词的界定[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祝东平;高彦怡;;副词“就”的释义[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禀诚;;“我A我B(我C/我D)”标题格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唐永明;王小捷;文娟;;基于关联词的复句语言模型[A];第三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09年
8 庞文斌;张国煊;曹恬;;基于规则和统计的汉语浅层句法分析的研究[A];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论文集[C];2005年
9 胡金柱;沈威;杜超华;;基于规则的复句中的关系词标注探讨[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杜超华;沈威;姚双云;;基于复句语料库的分词系统的研究[A];第三届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艺彬;俄语三价动词的语义配价与句法模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倩;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没(没有)”“别”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石娜;从形合意合角度比较《傲慢与偏见》两译本[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丁熠;“契合”类语气副词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关变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亮亮;俄语原因意义的表达及与汉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俭明;汉语中表示主从关系的连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S.C.Levinson;沈家煊;;语用学论题之三:言语行为[J];国外语言学;1986年04期
3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4 邢福义;“却”字和“既然”句[J];汉语学习;1996年06期
5 李宇明;主观量的成因[J];汉语学习;1997年05期
6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7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8 李富林;反问式设问[J];修辞学习;1997年03期
9 李宇明;反问句的构成及其理解[J];殷都学刊;1990年03期
10 张伯江;;疑问句功能琐议[J];中国语文;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宜金;王晓燕;;话语中“吧”的交互主观性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2 王敏;杨坤;;交互主观性及其在话语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年01期
3 孙利萍;;应答语“还行”的运用[J];新闻爱好者;2011年06期
4 张旺熹;姚京晶;;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5 张振亚;王彬;;应答语“那是”的语用环境及效果——空间指示的隐喻及主观性的进一步发展[J];修辞学习;2009年03期
6 张滟;;构式“XAY let alone B”与“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J];中国外语;2010年01期
7 徐晶凝;;语气助词“呗”的情态解释[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03期
8 张旺熹;李慧敏;;对话语境与副词“可”的交互主观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2期
9 张滟;;“X(连)A都/也Y,更不用说/别说B”框架下的“连”字结构语义—句法界面研究——反观汉语句法类型与语义类型的联系[J];外语教学;2010年02期
10 张滟;;“事态限定”句法语义研究——基于“交互主观性”认知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钟慧;从心理空间理论看指示语的交互主观性[D];西南大学;2012年
2 潘丽娟;现代汉语话语形容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江娇;基于同一话题的访谈、网络讨论的话语特征的对比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222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22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