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

发布时间:2018-04-09 09:32

  本文选题:《左传》 切入点:替代 出处:《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摘要】:《左传》委婉语中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从词汇系统角度看,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语法系统中的替代现象则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修辞中的替代现象多是临时且非固定的,其理解要借助于语境。《左传》中替代现象的运用达到了交际的完美效果,实现了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了含蓄委婉的风格。其背后隐藏着由近及远、由熟知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人类认知的规律。
[Abstract]:There is a general substitution phenomenon in euphemis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exical system, the phenomenon of substitution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specific appellations and some special expressions of words; in grammatical systems, the phenomenon of substitution is expressed in abstract forms or expressions; in rhetoric, the phenomenon of substitution is mostly temporary and non-fixed.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bstitution phenomenon in Zuo Zhuan achieves the perfect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realizes the purpose of self-protection of the speaker, and embodies the implicit euphemism style.Behind it lies the laws of human cognition from near and far, from familiar to unfamiliar, from simple to complex, from concrete to abstrac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8)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NENU-SKD2009)
【分类号】:H1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王薇;;隐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人的言说方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曹保平;;汉语替代现象的社会文化基础[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郑国锋;;英汉语替代对比功能分析[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顾世民;;照应与替代的交集探微[J];学术交流;2007年08期

5 尹群;;汉语委婉语与其他语言替代现象的区别[J];语文研究;2007年04期

6 曹保平;许嘉璐;;现代汉语替代现象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平;;浅析语言的简化现象[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徐蕾;宋艳萍;吴泓颖;;基于转喻和替代的关系谈语篇衔接功能[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3 安晓宇;;英汉替代衔接对比分析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处理[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秦宁;;英汉语替代对比功能分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静;时间名词的回指[D];吉林大学;2009年

2 刘燕;对外汉语委婉语教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张梅一;汉语委婉语及委婉表达与对外汉语教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4 徐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王胜男;语言中的替代现象与代词的替代功能研究[D];广西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薇;;庄子的言意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郑国锋;;英汉替代形式对比及翻译中的几点思考[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研究;2004年04期

4 刁生虎;;隐喻与象征——以《周易》为中心的探寻[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袁济喜;论“兴”的审美意义[J];文学遗产;2002年02期

6 鞠玉梅;汉英篇章中语法衔接手段及其文体效应[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年11期

7 许余龙;对比功能分析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1期

8 李军华;现代汉语委婉语的社会映射与流变[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张琦;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9年01期

10 邵志洪,岳俊;英汉语篇衔接对比与翻译策略——2004年TEM8汉译英试卷评析[J];中国翻译;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岩;;论《左传》中的名词性军事同义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李运宁;《左传》人物形象塑造絮谈[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3 郭挺之;对《左传》几条注释的再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02期

4 张在义;《左传》“爰田”试析[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4年04期

5 刘耀华;《左传》“以+宾”结构与动词关系[J];汉字文化;1995年03期

6 汪受宽;《左传》史学理论初探[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7 王化钰;《左传》与《国语》比较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1期

8 陈鹏程,牟永福;试论《左传》歌谣的政治功能[J];兰州学刊;1996年04期

9 高益荣;《左传》说辞的特色及其成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10 吴承学;先秦盟誓及其文化意蕴[J];文学评论;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钱慧真;;《左传》疑义新证[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高方;;从庄姜之嫁看春秋婚姻文化[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查清兰;;《左传》外交辞令的委婉特色[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彭启英;;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A];2010年贵州省外语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左婷婷;;同义反复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凡;;数学学习兴趣及其培养[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解春红;邵洁;秦玉峰;杨建滨;王艳霞;李荣;赵正言;;威廉斯综合征的执行功能[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陆少兵;;法庭语境中预设的心理认知[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承贵;赖虹;;朱熹视域中的佛教伦理论——朱熹对佛教伦理的认知及其检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李娜;苏筠;;公众对水灾预警信息的认知——基于河南、湖南沿河调查的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福建师范大学 郭丹;《左传》“言事相兼”的叙事特点[N];光明日报;2005年

2 刘根柱;品析《左传》中的廉政思想[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3 述堂;学“国学”要读《论语》、《左传》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袁学娅;认知与现实[N];中国旅游报;2001年

5 通讯员张海洋;信用认知亟待普及[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6 宋公文 伍存强;息夫人论考[N];中国妇女报;2010年

7 记者 李保国;中国移动品牌获普遍认知[N];人民邮电;2000年

8 柳笛;认知非洲[N];光明日报;2000年

9 见习记者 刘彩娜;认知和信用有待加强[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10 见习记者 张晨晨邋通讯员 马仰清;小麦替代现象犹存 玉米饲料需求稳中有升[N];期货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祥;《左传》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方;《左传》文学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丽明;《左传》与唐代散文[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崇任;《左传》文学专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卢中阳;商周指定服役制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王泽文;春秋时期的纪年铜器铭文与《左传》的对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傅希亮;道德史观与《左传》文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青苗;《左传》辞令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卫崇文;先秦时期应对灾异方式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倪爱珍;从史传叙事到文学叙事[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万芳;词汇消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2 汪雅琴;英语新词的附加隐喻和语境意义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李莉莉;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袁慧;“以情优教”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5 温忠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EFL学习者的听力理解[D];重庆大学;2005年

6 李娜;语用失误的认知图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7 刘侠;对民事诉讼实务中自认的认知与完善构想[D];四川大学;2005年

8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黄元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25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25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f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