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社论语篇中转述机制对比研究
本文选题:社论 + 转述 ; 参考:《长安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当今世界,大众传播媒介日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必不可缺的重要途径。随着大众传媒的影响越来越深远,新闻语言作为其消息传播的最主要的方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话题。社论是新闻评论中最严肃的一种文体,,被称之为“报纸的灵魂”,是代表编辑部发表的对于重大问题的权威而慎重的评论。社论文体通常具有明显的意图性和较强的接受性的特点,以其权威的时事评述,旨在劝说普通读者接受其观点或意图,从而影响大众的意识行为。近年来具有独特功能和鲜明特色的社论语篇成为了学者们讨论的话题,诸多语言学家从新闻学、心理学、结构学、修辞学、文体学以及对比语言学等方面探讨了社论语篇的作用和特点。 对于转述的早期研究,特别是话语转述,大多局限于语法和文学方面,且传统研究较着重描述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之间的纯粹机械式的形式转换。后来人们认识到将转述的性质和功能与其所处的语篇和社会历史语境分开研究是片面狭隘的,所以开始将对转述的研究建立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分析上。作为重现话语或事件,表明意图及劝说读者的重要方式,转述被广泛的应用在新闻语篇中。本文尝试从语言转述这一角度对英汉社论语篇进行比较分析。因此,本文的意图旨在发现英汉社论语篇中转述现象,特别是在转述型式和消息来源这两方面的语言特点及使用倾向的异同,对言语及思想转述进行分析和讨论。 本文分别从《人民日报》和《泰晤士报》中抽取91篇中英文社论作为样本,其中45篇中文社论,46篇英文社论,时间跨度两年(从2009年6月到2011年5月)。这些社论样本话题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环保,体育等社会各方面。基于LeechShort对转述型式的研究,本文对其所列出的十种转述型式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包括话语和思想转述两大方面,各五种型式。对出现在英汉社论语篇中转述型式进行了频率,比例,平均值,独立样本检验等方面的统计。对于转述消息来源方面,本文结合以往学者的类型划分定义出三类转述消息来源类型:明确来源,半明确来源及不明来源。同样利用软件SPSS对出现在样本中的三类转述消息来源进行了统计。 通过研究发现,转述被较多的应用在英汉社论中,英汉社论语篇在对转述型式的利用整体上并未出现明显区别:十种型式都有涉及且话语转述型式的使用多于思想转述型式。然而在各类型式的具体使用比例上,英汉社论就DS, IS, DT, FDT, NRSA这五种型式表现出明显不同。同时英汉社论在话语转述型式上也体现了明显差异,中文社论更倾向于用自由话语转述而英文社论则偏好直接和间接转述。对于思想转述型式英汉社论则没有太大差别。就三种转述消息来源而言,英汉社论在不明消息来源上未有较大差别,而在明确和半明确消息来源上有明显差别。但在明确消息来源上值得注意的是英汉社论都偏向于利用来自名人,权威及政府机构的消息进行转述。 因此本文认为中英两国报道者及评论员都乐于在各自的社论写作中使用语言转述,特别是话语转述。间接转述和自由直接转述被认为是社论语篇中最普遍使用的两种转述型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其他转述型式就被较少的使用,毫无疑问在其他语篇中思想转述将是丰富语篇内容及人物角色的重要途径。总之,对语言转述及其型式的理解是作者和读者掌握语篇内容及意图的途径之一。作者希望本研究的发现能够为语言学习者,特别是关注新闻语篇的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言、理解社论语篇提供一些帮助。
[Abstract]:In today ' s world , mass media has become the indispensable important way to get information and exchange information . As mass media has more and more profound influence , news languag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with people ' s attention . The editorial is the most serious style in news comment . It is called the soul of newspaper . It is the most serious style in news comment . It is used to persuade ordinary readers to accept their opinions or intentions , so as to influence the public consciousness .
In this paper , the author tries to find out the phenomenon in the discours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discourse , especially the language feature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use tendency of the two aspects of the transfer type and the source , and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speech and thought transfer .
According to LeechShort ' s research on the type of transfer , this paper defines three types of transfer sources : explicit source , semi - clear source and unknown source .
There are no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in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 However , 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 However , there is no big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in the form of discourse transfer . However , in the case of different sources , the editorial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the source of discourse . However ,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English and Chinese social theory is biased towards the use of news from celebrities , authority and government agencies .
Therefore , the author hopes that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some help to language learners , especially those who pay attention to news discourse , to better grasp the language and understand the discourse of the editorial .
【学位授予单位】:长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212.2;H315;H1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达;;语篇翻译给翻译教学的启示[J];才智;2011年03期
2 梁亚冰;;浅析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语篇的影响[J];考试周刊;2008年29期
3 汤文绍;;母语思维在英语写作语篇中的负迁移作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张文英;齐丹媛;;商务语篇英汉照应衔接手段的对比及翻译技巧[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5 岳夕茜;;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及其语用阐释[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王净;;浅析英汉童话写作中的语法衔接[J];写作;2010年14期
7 王托兄;;英汉语篇思维模式与英文写作教学[J];固原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8 张瑜芸;;语篇衔接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双语学习;2007年04期
9 赵德全;;中英文学作品在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差异[J];时代文学(上);2010年06期
10 李文洁;;注重汉英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培养符合英语思维模式的写作技能[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志成;;比较翻译法[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徐静;;换言连接成分类型及其语篇特点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天文;;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评美国新闻期刊对汉语文化词语的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高路;黄贤军;莫静清;杨玉芳;;汉语文本语篇语句焦点的确定[A];第九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陈兰;;浅谈英汉习语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王振华;;交叉质询双方的语言优势——辛普森案法庭语篇的“情态”分析[A];语言与法律研究的新视野——语言与法律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王伟;周卫红;;试论语法化理论在对比语言学中的应用——以英汉语篇中替代类型之对比研究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元尚;英汉(汉英)辞典知多少[N];中华读书报;2010年
2 ;《英汉汽车工程词典》[N];中国机电日报;2000年
3 李梅;《英汉民航词典》正式出版[N];中国民航报;2011年
4 第九中学 于长保;普通学校高中生有效阅读的教学体悟[N];天津教育报;2011年
5 殷红;《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出版[N];文艺报;2002年
6 刘炳善;老来痴心注莎翁[N];人民日报;2002年
7 夏涵冰;稳中求发展 基础加能力[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8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英语写作课上的教学策略[N];经济信息时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何国庆;重视基础 突出能力[N];湖南日报;2011年
10 高英东;惟妙惟肖 风趣鲜活[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继楠;英汉左偏置句式的句法语篇界面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张蕾;英汉大众经济语篇中奥运经济的隐喻表征[D];山东大学;2010年
3 郭春燕;对话语篇的整合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廖艳君;新闻报道的语言学研究:消息语篇的衔接和连贯[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徐欣;基于语料库的英汉小说语篇中话语标记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史成周;汉语叙事性语篇和描述性语篇中的信息包装[D];山东大学;2011年
7 蔡玮;新闻类语篇研究的语体学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良田;语篇交际原理与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徐健;衔接、语篇组织和连贯[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芳;英汉幽默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对比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2 尤静;英文编者按中的话语主题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3 王瑞丽;从系统功能角度阐释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寅晓;网络英文旅游景点介绍语篇的体裁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沈燕;学术语类英语语篇模块标注的理论整合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范志红;评价理论视角下英语商业广告语篇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赵璐;语篇递模式在大学英语四级阅读理解教学中应用的实验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霞;经济语篇的连贯研究:概念隐喻视角[D];宁波大学;2011年
9 古炜;英语政治演讲语篇的元功能分析[D];河北大学;2010年
10 刘大稳;介入理论视角下新闻评论语篇中评价性语用标记语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51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5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