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从伯克对修辞与人的定义看中西修辞学思想的差异

发布时间:2018-04-14 22:21

  本文选题:汉语修辞学定义 + 伯克修辞学思想 ; 参考:《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摘要】:近年来,汉语修辞学界展开了多次讨论,试图冲破"语言表达效果论"的藩篱,开拓汉语修辞学研究的新天地。修辞学的发展不仅仅是应该拓宽视野、扩展研究内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修辞即调整语辞的观念,对修辞学思想予以重新考虑。本文首先探讨20世纪西方修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肯尼斯·伯克的修辞学思想中有关修辞与人的定义,然后就中西修辞学思想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能为更新修辞观念提供一点借鉴。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re have been many discussion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rhetoric 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barrier of "the effect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to open up a new world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hetoric.The development of rhetoric should not only broaden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expand the content of the study, but also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concept of rhetoric, that is, adjust the rhetoric, and reconsider the rhetoric thought.This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efinition of rhetoric and man in Kenneth Burke's rhetoric thought of the western rhetoric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then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rhetoric thoughts.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newal of rhetorical ideas.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伯克修辞学思想研究——兼论汉英修辞学思想的差异”(09BYY06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谭学纯;;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李秀明;缪俊;;修辞学的转向——复旦大学首届修辞学沙龙综述[J];修辞学习;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海江;刘姣;;从“郎才女貌”到“郎财女貌”的转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黄楚丹;;修辞学转向试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3 张智中;;毛泽东诗词中双关、顶真、警策的英译[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方莉;;新兴名词性ABB式流行语探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任泽湘;;委婉语与社会[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张涛;;伦敦学派语境理论国内研究成果综述[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周春林;移就辞格浅谈[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4期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9 廖逢珍;;成语中的夸张辞格分类探究[J];毕节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施发笔;;新闻标题得体与否的正负偏离解析范式——《语海扬帆——王希杰语言随笔集》读后[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牛静;;雄辩建构事实?——从修辞学视角分析西方新闻报道的传播技巧[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谢英;;现代汉语辞格研究中的用例问题[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吴校华;;浅析汉语象声词的转义及修辞效果[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聂焱;;三一理论、三一学派纵横谈——三一语言学座谈会纪要[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洁;建构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4 潘世松;不同年龄段语用主体语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陈家旭;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肖剑南;东有启明 西有长庚——周氏兄弟散文风格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8 李良炎;基于词联接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10 高小弘;成长如蜕[D];河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忠萍;俄汉语比喻成语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星;荒诞世界中的诗性语言[D];湘潭大学;2010年

4 曹碧波;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国家形象构建[D];湘潭大学;2010年

5 梁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委婉语动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赵秀娟;从叙事学角度看古代叙事诗的英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曲晓慧;广告的文化修辞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唐薇薇;汉语连词的非连词用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周旭;冯小刚喜剧电影幽默台词建构的语用策略研究[D];温州大学;2010年

10 蒋宜轩;委婉语语义传承认知研究[D];宁波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玲;“修辞立其诚”:中国早期修辞理论的核心——兼与古希腊修辞理论比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罗渊;毛丽;;从“狭义”到“广义”:中国修辞学研究转型及其学术意义[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南帆;;修辞:话语系统与权力[J];上海文学;1996年12期

4 赵刚;;“多元文化”的修辞、政治和理论[J];社会学研究;2006年03期

5 朱大可;;国家修辞和文学记忆——中国文学的创伤记忆及其修复机制[J];文艺理论研究;2007年01期

6 张清华;;时间的美学——论时间修辞与当代文学的美学演变[J];文艺研究;2006年07期

7 李秀明;缪俊;;修辞学和历史学的对话——复旦大学第二届修辞学沙龙综述[J];修辞学习;2006年03期

8 刘亚猛;;修辞与当代西方史学论争[J];修辞学习;2007年04期

9 郭贵春;科学修辞学的本质特征[J];哲学研究;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班兴彩;;谈谈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对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2 高万云;曲金;;胡裕树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的贡献[J];汉语学习;2007年03期

3 高万云;鹿晓燕;;关于修辞学理论与方法的再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商珍;;修辞学浅述[J];考试周刊;2009年28期

5 刘媛媛;曾毅平;;学科融通视角下的修辞研究——中国修辞学会2009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修辞学习;2009年05期

6 周晓平;;隐喻的使用辨析——从修辞学、文学到传播学的理解[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董仁;;吴士文修辞学的创新思想探究[J];修辞学习;2006年05期

8 卢军坪;郭宇飞;;中西修辞学研究:区别与联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7期

9 王培基;关于修辞学研究对象的争论[J];青海社会科学;1992年02期

10 孙汉军;;谈修辞学及其任务[J];外语研究;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荣馨;;大力倡导修辞学研究的辩证法——兼论中国修辞学研究的现状和发展[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2 鞠玉梅;;关于修辞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秦旭卿;李胜昔;;《修辞学通论》:理论修辞学的科学化和精致化[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郑荣馨;;论王希杰修辞学研究的科学精神[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5 施发笔;;试探王希杰修辞学思想的发展轨迹[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炯;;修辞学界的江苏学派[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钟玖英;;零度偏离理论研究述评[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徐学会;;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郑颐寿;;简评台湾修辞学研究之“广”与“深”[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10 徐丹晖;戴军明;齐爱霞;杨琳;印园园;;王希杰先生修辞学思想座谈会会议纪要[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怀祖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方法之中西差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学教育凸显中西差异[N];河北日报;2005年

3 严云受;开拓修辞学研究空间[N];光明日报;2002年

4 山东;世界汉语修辞学会举行首届年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谭学纯;历史与修辞相遇[N];光明日报;2005年

6 美国俄勒冈大学 大卫·弗兰克;国家修辞的核心是说服而非武力[N];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武凌;学术资源中的比较视野[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刘永昶;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一些思考[N];中华新闻报;2004年

9 邓军海;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亟须解决的三个问题[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宗廷虎 复旦大学中文系;忆望道先生二三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彬;当代流行歌曲的修辞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3 袁影;修辞批评新模式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马景秀;新闻话语意义生成的系统功能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阳;作为修辞的新闻语体[D];西北大学;2007年

2 郑芷芳;艾米丽·狄金森与李清照:诗歌主题内容与表现手法的对比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徐娇娇;从新亚里士多德修辞学角度研究奥巴马的劝说策略[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吴志伟;奥巴马总统竞选演讲稿修辞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勇;汉赋叙事修辞初探[D];山西大学;2007年

6 洪秀芸;隔世重洋的叛逆女性解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洪志英;从修辞的角度重新审视理查斯的“意义理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陈石军;生命的形式[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芸;现代维吾尔语动词的配价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09年

10 丁小静;儒墨语言理论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51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51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5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