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马氏文通》与日本广池《中国文法》——清末中日汉语文言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8-04-14 23:40

  本文选题:《马氏文通》 + 《中国文法》 ; 参考:《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摘要】:日本广池千九郎的《中国文法》晚出于《马氏文通》4年,并尝试对《马氏文通》进行学术批评。二者文言语法研究内容体例编排特点突出,语法理论体系各自有差异,但或多或少都与西方语法理论有关,同时也注意吸收中国传统训诂成果,尽管程度有所不同。在语法研究方法上,二者划分词类皆以词义为标准,注意语法意义标准,同时也都考虑了汉语文言语法词类划分和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马氏文通》一样,广池的比较法也有共时比较、历时比较、中英比较、中日英比较等几类,甚至比前者更为明显。《中国文法》和《马氏文通》文言语法研究理论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汉语文言语法和白话语法理论体系的建立功绩巨大,对当今文言语法研究也有诸多启示。
[Abstract]:The Chinese Grammar of Hiroshi Chien-jiro, Japan, came out of "Mashitsu" for 4 years, and tried to make academic criticism on "Mashitsu".The two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studies have prominent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 arrangement and different grammatical theory systems, but they are more or less related to western grammar theories, but they also pay attention to absorb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xegesis achievements, although to a different degree.In terms of grammatical research methods, both of them divide parts of speech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 of words, pay attention to the standard of grammatical meaning, and also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assification of parts of speech and syntactic elements in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Like the "Ma Shi Wen Tong", there are several types of comparative methods in Guangchi, such as synchronic comparison, diachronic comparison, Sino-British comparison, Sino-Japanese comparison, and so on.It is even more obvious than the form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research in "Chinese Grammar" and "Ma Shi Wen Tong"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Chinese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and vernacular grammar.There are also many enlightenments to the study of classical Chinese grammar.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中文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日本明治时期北京官话课本语言研究”(08BYY014)
【分类号】:H14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翔;汉语语法变换分析的探源研究[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2 林玉山;试论马建忠的语法思想[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3年04期

3 张景霓;论《左传》中的省略[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4 裴文;一个被遮蔽了近百年的命题——索绪尔语言理论体系中的时空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5 陈炯;得体性原则与中国修辞学跨世纪的转向[J];江南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6 陈昌琳;古代汉语“者”字结构与“所”字结构比较试析[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7 邓军,李萍;论《三国志》和裴注代词词序的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王东波;英语的全球化与本土化[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08期

9 熊兵;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再认识[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10 邵宏;谢赫“六法”之“法”及其断句[J];新美术;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楚祥;;积极型汉外词典——原则与框架[A];第二届全国双语词典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文安;文学翻译中的美学效果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彭文芳;元代量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毛悦;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3 彭永导;《马氏文通》变换析句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顾慧萍;语法在中学英语交际教学中的价值及教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龚玉苗;培养隐喻意识与扩展英语词汇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徐春红;《左传》告谕类动词词义特点和结构功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维安;关于语言的反思及其对中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韩娟;《韩非子》形容词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季芳;;论《马氏文通》对“之”字的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高秀雪;;当代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J];阴山学刊;2010年02期

3 周四贵;;《马氏文通》的介词理论及其发展[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周正红;;论《马氏文通》对连字“则”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袁冠春;;简论《马氏文通》[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6 范琳;;略论《马氏文通》语法系统的矛盾[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包诗林;;论《马氏文通》中的“偏次”[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曲志宝;;浅析《马氏文通》的比较与对比语言学观[J];绥化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邵霭吉;;《马氏文通》辨正一则[J];语言研究;2009年01期

10 毛志刚;;《马氏文通》的承接连字及相关问题[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俞志峰;;《马氏文通》与语言共性研究[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杜丽荣;;关于“所”字短语中“所”的词性问题[A];语海新探(第五辑)——信息网络时代中日韩语文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红印;;对外汉语学习词典如何标注词性[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4 党怀兴;;古汉语词类活用研究与辞书编纂[A];中国辞书学文集[C];1998年

5 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现代化(提纲)[A];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6年

6 牛岛德次;;汉语的被动句究竟有几种形式[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7 张寿康;;汉语教学二题——注意词类和实词搭配的教学[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8 伊地智善继;;试论北京方言中的词尾“-儿、-子、-头”[A];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业伟;博古通今 人淡如菊[N];联合日报;2005年

2 刘漩;世纪人文丛书版《马氏文通读本》评介[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北京师范大学 邓 峗;《言有所为——现代汉语语用分析》读后[N];中国信息报;2005年

4 香港岭南大学 田小琳;吕叔湘先生辩证的发展汉语语法观[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毛梦溪;创建中国化的汉语语言文字学[N];人民政协报;2004年

6 马庆株;语法理论意识走向自觉[N];中华读书报;2004年

7 张蕾;深入浅出 详略有别[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8 孙晓;商务印书馆:走过一个世纪的足音[N];人民日报;2002年

9 季羡林;《二十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之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徐友渔;斯德哥尔摩的学术交流[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莉娜;翻译中句子结构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丽;《西游记》副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2 张志刚;古汉语虚词与修辞[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艳茹;《容斋随笔》心理动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程少峰;《马氏文通》名代字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5 李艳坤;现代汉语转折关系复句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形式[D];吉林大学;2010年

6 解伟莉;《马氏文通》语用平面探微[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达;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琼;《马氏文通刊误》“字”、“词”语法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侯月明;《马氏文通》与马建忠的语法化意识[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地娟;现代汉语复句基本问题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515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515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b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