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文化意象的构造与生产——视觉修辞的心理学运作机制探析

发布时间:2018-04-17 01:00

  本文选题:视觉修辞 + 符号意象 ; 参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摘要】:图像符号如何以修辞的方式构造了某种"劝服性话语",这是视觉修辞研究的基本命题。根本上讲,图像所表征的文化意象之所以能够达到一定的劝服效果,是因为和特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情感诉求、历史记忆、生命哲学或身份想象建立了某种象征性联系,这使得图像意义的构造与生产过程完成了两次认知飞跃及话语飞跃:从"启发性认知机制"到"系统性认知机制",从"工具性价值观"到"终极性价值观"。
[Abstract]:How to construct some persuasive discourse by figure of speech is the basic proposition in the study of visual rhetoric.Basically, the cultural image represented by the image is able to achieve a certain persuasive effect because it establishes a symbolic connection with a particular lifestyle, value, emotional appeal, historical memory, philosophy of life, or identity imagination.This mak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image meaning complete two cognitive leaps and discourse leaps: from "enlightening cognitive mechanism" to "systematic cognitive mechanism", from "instrumental values" to "ultimate values".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影视文化与传播研究所;美国田纳西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北多民族聚居地区的文化身份识别及媒介动员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0CXW02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H05;G206.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梅;;《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水的原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2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于瑛;;浅析古德曼·布朗悲剧的酿成原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4 姜伟利;;集体无意识与中国知识分子传统——关于“十七年”文学一体化成因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5 张晓宁;;周密《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的情感倾向新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肖瑶;;审美超越与受众视觉共识的建构[J];北方论丛;2010年03期

7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谢学敏;论移就产生的心理基础及美学功能[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2年01期

9 陈艳;寻求真实的存在——论曹禺早期戏剧的文化价值内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范革新;;原型与名牌商品之间的情感关联[J];商业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贺建平;赵晓燕;;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影响[A];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C];2007年

2 金云峰;项淑萍;;基于原型的设计[A];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0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杨眉;;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与特色——兼谈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王娟;;环境意象与犯罪行为预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5 戴冠青;陈晓茹;;西方原型批评的中国化及其与中国古典意象论的互通性[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蓓;圣母崇拜的历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尹立;精神分析与佛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刘泽民;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D];复旦大学;2004年

4 白新欢;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哲学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5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的动力模式[D];浙江大学;2005年

7 李志强;索洛古勃小说创作中的宗教神话主题[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同辉;中体而西用,,返本以开新—中西人格心理学思想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妍慧;“表现性形式”的历史呈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种族歧视下一个混血儿的悲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4 丁荪;原型批评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研究[D];四川社会科学院;2010年

5 郭玫;周大新小说原型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袁雪莲;电视灾难报道中的原型认知与实现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汤静贤;生命的回归与拯救——论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D];暨南大学;2000年

8 姜异新;拖着历史的长影[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夏秀;荣格原型理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谭颖;商业步行街外部空间形态及环境塑造[D];湖南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莉莉;;二语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J];海外英语;2011年05期

2 陈瞻;;基于视觉修辞关系的图形符号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11年09期

3 李杨;;轭式修辞格的认知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6期

4 陈玉秀;;隐喻的认知机制和隐喻相似性[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江娣;;“去××化”的认知构式语法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6 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以head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彭志斌;;国内双关研究述评[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8 胡鸿;;原型理论视角下英语习语的解读[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9 赵帮华;;“X哥(姐)”结构的认知探讨[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10 卢翎婧;;认知语义学与英语模糊语言的意义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良兵;许百华;;产品比较代理辅助购物决策及其认知机制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罗胜杰;;广告仿拟的认知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陈幼贞;黄希庭;;前瞻记忆两种成分的认知机制分离的实验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薛婷;;过度自信的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解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刘电芝;黄希庭;;小学四年级儿童简算策略获得的认知发展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刘电芝;黄希庭;;小学四年级儿童简算策略获得的认知发展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尚新;;从英汉语对比角度谈体的中立化理论构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风;揭开大脑“顿悟”之谜[N];中国医药报;2004年

2 记者 毛磊 吴伟农;科学家试图撬开大脑奥秘[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李大庆;土生土长的博士也可做出一流成果[N];科技日报;2006年

4 梁广;健康向左 情感向右[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冯卫东;哥们,你要来杯茶吗?[N];科技日报;2009年

6 毛磊 吴伟农;脑科学21世纪酝酿突破[N];深圳商报;2002年

7 记者 毛磊;灵感来时,你脑电波起劲地“放电”[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梁茼;中医诊疗信息化的难点与突破[N];光明日报;2006年

9 柳恒超 上海行政学院人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人类情绪可以是无意识的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孙 蕾;大学生:英语学习如何走出应试教育怪圈[N];大众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振;数学建模的认知机制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寇福明;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周启强;英汉构词法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康;英语运动动词的认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仲明;传递性推理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冯廷勇;一种不确定情境中决策过程的认知与神经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7 张洪芹;动态词义识解论[D];河南大学;2007年

8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张再红;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媛媛;英汉习语的转喻阐释[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怡;中国学生英语习语理解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刘红艳;汉语个体量词认知功能和认知机制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瑾瑜;图式理论下的误解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左燕;科学隐喻的认知机制[D];贵州大学;2008年

6 陈健;“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继娟;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在幽默言语理解中的互补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黄蓓;形容词衍生之强化词的主观性与主观化[D];西南大学;2009年

9 杨略;交替传译的认知过程与认知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巩玉环;英汉语言中爱情隐喻概念系统的对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6年



本文编号:17613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613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7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