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争论

发布时间:2018-04-20 18:12

  本文选题:语法化 + 有无之争 ; 参考:《语文研究》2011年01期


【摘要】:文章介绍并评论国外语法化研究中的争论。即:(语法化事实和语法化理论的)有无之争、(词汇化和(去)语法化的)概念之争、(语法化研究中的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功能主义内部动因主义与机制主义的)范式之争和(语法化有无)单向性之争。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comments on the controversy in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abroad. That is, there is a dispute over the concept of "grammaticalization" (grammaticalization fact and grammaticalization theory) (formalism and functionalism in grammaticalization study). Functionalism internal motivationism and machinism) paradigm and (grammaticalization of whether there is) one-dimensional dispute.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H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宗江;语法化的逆过程:汉语量词的实义化[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2 李健雪;论作为语法化反例的词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董秀芳;论句法结构的词汇化[J];语言研究;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春燕;上义词与下义词的选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刘艳;浅析英语中语境对意义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施兵;;叶斯泊森语言观评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陈芙蓉;试论语境中的语义理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祖人植;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思路述评——从语言共性与个性的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倪兰;现代汉语疑问代词的基本语义分析[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7 力量;肖应平;;“得”的语法化动因和机制[J];北方论丛;2006年01期

8 房艳红;“名-谓”型复合词的结构方式及其与语素义选择限制的关系[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9 陈宇涵,任汇江;现代汉语双音复合词的语义结构模式[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金艳艳;透过意味看汉语实词的虚化[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张旺熹;;“动+得+形”结构的变体形式[A];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99年

2 祖人植;;基于交际能力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刍议[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3 国少华;;论阿拉伯语词义指称范围的文化标记[A];当代阿拉伯问题研究——“当代阿拉伯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middle construction)”——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谢晓明;左双菊;;“给”字被动句[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群;明清山东方言副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李剑影;现代汉语能性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张旺喜;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利众;俄汉科学语言句法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5 唐贤清;朱子语类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赵娟廷;汉韩公文语体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高增霞;现代汉语连动式的语法化视角[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牛顺心;汉语中致使范畴的结构类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睿;时间副词“老”的语法化过程考察[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2 段茂升;古汉语“如、若、然、焉、尔”语法化过程考察[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蕊;单双音节同义副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晓玲;儿童语言中的主体格、客体格、邻体格介词[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5 葛新;方位词“上”、“下”的意义及其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史俊丽;处置式的语法化历程[D];山西大学;2004年

8 彭芳;英汉语将来意义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夏雨晴;《南齐书》副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艾尔丽;《醒世姻缘传》介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董秀芳;古汉语中的后置词“所”——兼论古汉语中表方位的后置词系统[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3 沈家煊;“语法化”研究综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04期

4 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4期

5 严辰松;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2年03期

6 胡壮麟;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J];现代外语;2003年01期

7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8 李宗;关于语法化的并存原则[J];语言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麻彩霞;;现代汉语介词语法化研究述评[J];汉字文化;2009年01期

2 B.Heine;T.Kuteva;龙海平;刘云;;《语法的起源:一种重构》述介[J];当代语言学;2010年01期

3 林有苗;;《语言接触与语法演变》介评[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4 E.van Gelderen;周流溪;杨成虎;;《语法化所体现的经济原则》介绍[J];当代语言学;2009年01期

5 李明;;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温州召开[J];中国语文;2004年02期

6 饶立平;;浅析语法化的单向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8期

7 刘进;;语法化理论综述[J];殷都学刊;2006年01期

8 郝凤娟;;《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化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9 田丽;;形式理论框架下的语法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年11期

10 管春林;;语法化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以“所”字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董秀芳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法化研究:争议与发展并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2 辛燕;从系统功能角度诠释语法化[D];苏州大学;2009年

3 付宁;语法化视角下的现代汉语单音方位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磊;汉英视觉动词语法化的认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张田田;与代词“并入”相关的双音词的词汇化与语法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6 刘红妮;汉语非句法结构的词汇化[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吴长安;“还”和“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肖小平;代动词“为”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一涛;山西文水方言的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鸿瑶;现代汉语副词“也”的功能与认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思华;插入语“据说”的语法化与主观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范丽娜;分句结合方式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青宇;语用充实视角下的语法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裴锦隆;《现代汉语词典》对介词语法化过程相关的词汇语义现象的处理[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月萍;论“可是”[D];河南大学;2010年

6 张静;“V起”的句法、语义及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0年

7 代瑜;语法化视角的现代汉语副词标注实证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樊城呈;“看来”、“想来”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煜;“再X不过”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豆会;河南商丘方言中“敢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D];河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88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788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a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