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韵律语法研究述评
本文选题:韵律语法 + 认知与语义 ; 参考:《汉语学习》2013年01期
【摘要】:汉语韵律语法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步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蓬勃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入探讨阶段(21世纪初以来)。但这三个阶段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分立的,后两个阶段代表的是韵律语法研究的两种路子:一是从句法内部寻求解释,一是从语义、认知等方面寻求解释。本文在评述目前汉语韵律语法研究中盛行的几种韵律语法理论的基础上,认为韵律与语法互动的背后是韵律与语义、语用的互动,从认知、语义和语用等解释韵律制约语法现象是条可行的路子。
[Abstract]:The study of Chinese prosodic grammar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is before the 1990s,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stage is after the 1990s, and the stage of in-depth exploration i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However, the boundaries of these three stages are not completely separated. The latter two stages represent two approaches to the study of prosodic grammar: one is to seek explanation from within syntax, and the other is to seek explanation from semantic and cognitive aspects. On the basis of reviewing several prosodic grammar theories which are popular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prosodic grammar, this paper holds that behi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sody and grammar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rosody and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It is a feasible way to explain prosodic phenomena such as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10CYY037) 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1JCYY03YB) 浙江省社科联项目(项目编号:2011N171)课题成果之一
【分类号】:H14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2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3 张国宪;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4 吴为善;现代汉语三音节组合规律初探[J];汉语学习;1986年05期
5 吴为善;论汉语后置单音节的粘附性[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6 陆丙甫;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从“等等+单音名词”为何不合格说起[J];汉语学习;1989年03期
7 张国宪;;形动构造奇偶组配的语义·句法理据[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4期
8 冯胜利;;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中国语文;1998年01期
9 端木三;;重音理论和汉语的词长选择[J];中国语文;1999年04期
10 冯胜利;;韵律构词与韵律句法之间的交互作用[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四行;三音节结构中副词、形容词、名词作状语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王丽娟;从名词、动词看现代汉语普通话双音节的形态功能[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3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英杰;评《马氏文通》的接读代字[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2 王洁;;合肥话派生式“子”缀词初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张炜;刘民刚;吴为善;;吴语“Vv+A”韵律结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钟月;;英语句子的重音渗漏解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杨洪升,杨武元;使动式在现代汉语中的生命力[J];北方论丛;2005年02期
6 李昊;;小议“谈何容易”[J];编辑之友;2011年06期
7 秦华镇;“X化”结构构成限制及条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金子;;项位语法概论浅析[J];才智;2012年07期
9 祁峰;;单音节形容词和名词组合的选择性机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张颖;;承德地名词用词特点初探[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颖超;李雅;陶建华;许小颖;;连续语流中重音标注和大规模重音语料库建设[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贾媛;;普通话同音异构两音组重音类型辨析[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3 卢颖超;李雅;陶建华;许小颖;;连续语流中重音标注和大规模重音语料库建设[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4 贾媛;;普通话同音异构两音组重音类型辨析[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5 银沛月;;成都口音普通话“去声+去声”双音节词重音研究之简介[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陈莹;;英汉节奏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洋;;汉语韵律的语篇功能与对外汉语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王安红;;对“辅重”韵律声学表现的探讨[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王洪君;;试论汉语的节奏类型——松紧型[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辉;汉语借词音系学[D];南开大学;2010年
2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凤杰;汉英对比韵律系学中的若干问题[D];南开大学;2010年
4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金星;听障儿童韵律词重音的声学特征及生成特征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宏;英汉词汇理据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清平;“里”、“里面(头、边)”的共时历时考察及方位词的双音化效应[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金圈;汉语单音方位词与单音动词的偏正性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云付静;同义副词A式与AA式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邵磊;大连时尚店名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孟洋;《祖堂集》动结式述补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倩;“(形+名)+动”结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林静;词语的理据性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玉国;《型世言》处置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梅那;同素近义单双音节语气副词习得偏误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德熙;现代书面汉语里的虚化动词和名动词 为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而作[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5期
2 吕长凤;现代汉语三音节词的词类分布及其语法特征[J];北方论丛;2005年05期
3 刘丹青;;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J];辞书研究;1987年05期
4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5 陶红印;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J];当代语言学;1999年03期
6 李亚非;核心移位的本质及其条件──兼论句法和词法的交界面[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7 端木三;汉语的节奏[J];当代语言学;2000年04期
8 冯胜利;论汉语“词”的多维性[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9 王洪君;音节单双、音域展敛(重音)与语法结构类型和成分次序[J];当代语言学;2001年04期
10 张国宪;形名组合的韵律组配图式及其韵律的语言地位[J];当代语言学;2005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敏;汉语副词的线性顺序及核心功能语类[D];湖南大学;2006年
2 黄少楼;“很+形容词+动词”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程洲;《现代汉语词典》三音节词及固定语声音形式和语法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魏艳伶;现代汉语“头”缀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王利;现代汉语名词性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颖颖;互动:修辞表达与接受的双边性[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2 张芳芳;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隐喻解读[J];皖西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3 刘波;情景·互动·合作模式与口语训练中的团队精神培养[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杨德祥;隐喻简述[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尚新,刘春梅;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韵律原则——从《中国话的文法》谈语法与韵律的互动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陈岩,赵宏;对外汉语教学综合课的互动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08期
7 唐礼勇,王建华;“言语行为”的社会学分析——一个语言学和社会学结合的尝试[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8期
8 高玮;听说课课堂教学效果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S1期
9 何永成;;语言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周玉蓉;;族群互动下的语言接触——以广西富川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识途;;跨文化语境耦合的相干态模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2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万聪;从伪译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梁春梅;严复的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的互动[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3 任超;女权主义修辞批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杨蓥璨;新角度看林纾翻译[D];四川大学;2005年
5 吴芬;中文求职面试会话分析及应答策略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大中;电子商务洽谈中互动语境化策略及言语礼貌策略研究[D];汕头大学;2008年
7 张玉芳;演讲者与受众之间的权力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易磊;“爱V不V”结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梁爽;构式与词项的互动关系[D];湖南大学;2012年
10 郑婷婷;团体凝聚力对小组外语合作学习有效性影响的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786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1786509.html